赶 海(那段往事)
文/刘文和
沿海人比内陆人多一份嗜好,或者说,多点得天独厚的享受,那就是赶海。
我出生于秦皇岛,那里有举世闻名的美丽海滨。而我却无缘见到海,因为,尚在襁褓中,便被父母携于内地长春。真正见到大海还得从上大学时说起。1978年初秋,父亲落实了政策,我始得以考取了大连轻工业学院。
那年代,搞食品专业,学会造啤酒髦得合时!是时,啤酒多难买到呀,一杯下肚,爽心怡神、美不胜收。
报到后,甩下行装,即随初面的同窗去看大海,直奔老虎滩。
湛蓝的大海,深邃旷远。翡翠般的巨浪高高掀起,猛砸下来,惊涛裂岸、啸声震天;一望无际处,海天一色、迷蒙相连。迎客松风姿绰约,危立高岩、背倚蓝天;呜呼!世上竟有这般景观!
游者,或沙滩漫步、或搏浪击空、或礁崖留影。偶有用纤细枝儿从岩缝中抠小螃蟹者,待捉它时,不慎被那小东西钳了指头,疼得直跳。
涨潮了,几个逗留于礁石上的游者颇显惊恐,迟疑片刻,鞋里早已灌满了水,亦或夹有少量细沙。
潮起潮落毕竟给更多的游人带来了无穷的快慰。
初秋的大海豁达。
时光流逝,秋去冬来。
大一上学期期末考试方告结束,便随几位同窗再度来到海边。陡峭的悬崖、美丽的迎客松此刻银素裹,滩边已初现冰棱。
一声长鸣,我们的目光不约而同地眺向了远处的一艘巨轮,矗立的烟囱与船舷间挂满了各色小旗,蔚为壮观。驶速看似缓缓,身旁一同窗说,那时速绝不低于300链(一链为一海里之十分之一,合185.2米),另一同窗揶揄道:“你当初何不报考海运学院?”一片笑声中,我们又一次领略了大海的风情。
大连这地方气候真怪,只要有阳光,即令周围积雪再厚,你也会感到暖意融融;可是,每当海风轻拂的瞬间,一准会令你感到透骨之寒……
冬天的大海格外庄严。
春天的大海开朗;
夏天的大海热烈!
一个盛夏,家居大连的同窗披露,有一个最理想的去所:东海头。每月初一、十五——朔、望之日,地球与太阳及月亮一字排开,其时引力最大,海潮将大涨大落,何不去“赶海”?
何谓“赶海”?一言以弊之:赶海就是在落潮时去海滩拣那些“掉了队”的海鲜!每隔6小时,大落的潮汐就会在沙滩上留下成批的海鲜。
一个望日,恰逢星期天,我们拎了几壶淡水,兴冲冲来到了东海头。嚯!僻壤偏乡,几叶渔舟泊于湾叉,还有安安静静午睡了似的小渔村。那片海域属于黄海。刚刚退潮后的泥沙滩形成了100多米宽的空旷地段。扇贝、海螺、“天鹅蛋”、个头特大且奇形怪状的牡蛎(海蛎蝗)、宽宽的海带……
蹒跚的小螃蟹此刻惶惶如“热锅上的蚂蚁”到处乱窜;银闪闪的沙丁鱼横跳而起,又落于软绵绵的泥沙滩,难过地瞪着小眼,似乞怜、又似求援。
一个同窗竟拾得寸许的海参——它的爬行速度每小时才5厘米,倘回到大海的怀抱尚须百天(不信,您就算算)……俯身一一拾得,实在乐不可支。寂寥的大海,静谧的港湾,不时传来女同胞们有了意外发现的阵阵狂欢。
倘在集市上,我们的战利品足可以摆上一个最大的地摊!
带来的淡水太少了,拾来的柴禾倒堆积如山。清洗这些战利品用的全是海水。围着几堆篝火,尽情品享美味。真真胜过当今所有海鲜楼的佳宴,哪怕它是鲍翅大餐! 那汤,鲜美极了,大伙用壶盖儿轮番品尝,直至把它们全部喝光!
2002年,这些搞食品的莘莘学子在纪念毕业20周年的聚会上又深情地回味起了那顿远别喧嚣、宠辱皆忘的野餐。可惜!9名旅居海外的同窗,在他们一一致贺的电文中,偏偏没有一个提及这段往事,怎不令我心头黯然萌起一缕淡淡的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