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陕北
陕西人通常习惯将陕西的北部统称为陕北,其实,陕北在地理区划上是指长城以南,黄河以西,子午岭以东,桥山以北的广大地区。
有人说陕北的土地是红色的,因为这片土地上孕有过中国革命的火种,这片土地上滋养过中国革命的先哲,多少关于新中国的宏伟设想在这片土地上诞生,多少烈士的鲜血曾浸润过这片土地。
陕北,祖国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版图上,一个不起眼的地方,却在中国现代史上占着举足轻重的位置。
走近陕北,走近的不仅仅是一片土地,一片人群,而是一个民族千百年来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留下的轨迹,是一段苦难而深重的历史。
踏上陕北的土地,首先感觉到的是一种淳朴的人情人性。在这块厚重的黄土地的每一个层面上,从乡情乡风到风情风貌都保留着纯净的原始的文化基调。
陕北人多是游牧民族的后代,他们的性格简单豪放,热情开朗,他们生活得并不富裕,但他们的生命中始终充满着一种积极向上的活力。
陕北特定的文化也是陕西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个相对封闭的环境里,依旧延续着一种陕北特有的多民族融合的古老文化习俗。
走近陕北,在每一个普普通通的山峁沟壑之间都可以听到带着泥土味道的纯正的信天游;走近陕北,每一个温暖的土窑洞里都可以看见白生生的窗纸上大红的窗花展示着一个家庭幸福的色彩。
一代又一代的后生们在黄河岸边用年轻的生命舞动着激昂的“安塞腰鼓”,潇洒豪迈的舞姿舞出了黄土地积聚了千年的韵律。一茬又一茬的婆姨们在黄土坡上龙飞凤舞闹秧歌,彩绸舞红了陕北半边天。
茂密的红高粱,粉白的荞麦花,无悔地点缀着陕北的蓝天厚土:高高的宝塔山,绵缓长流的延河水,无言地记录着陕北的变迁和陕北人奋发的足迹。
一条昏黄的河流裹胁着泥沙在陕北高原上用一种奔腾的力量唱着一首生命的绝唱,每一个到过壶口的人无不为这种原始的宣泄而激动亢奋。
站在这片神奇的黄土地上举目凝望,我的思绪无力穿透这片厚重的土地,我的目光无力穿透苍茫的历史云烟。
一捧黄土曾沉淀了多少世纪的英豪,一段历史曾辉煌了几代人的梦想。
黄土无言,说不完陕北人世世代代艰苦劳作的艰辛;黄河无语,诉不尽陕北人祖祖辈辈奋发图强的信心。我沿着古老的河川,想走近陕北,走近这片土地的深处,可是我只能感觉到陕北高原的脉动,却无法走近它的心脏,无法走近这片土地最神圣的那种原始的根基。
岁月在黄土地上流过,凝重的土地,沉重的苦难,流进了黄河母亲深远的记忆。每一个陕北老人的脑海里,都有着一段关于中央红军的故事,每一个陕北后生的内心里都有着一个走出贫穷富裕陕北的愿望。
陕北,我喝着黄米酒,唱着信天游的故乡;
陕北,我打着腰鼓,吹着唢呐,盛开着兰花花的故乡。我想走近你,我想拥抱你,我想用自己的画笔为你添一抹绿,我想用自己的生命为你唱一首歌:愿陕北的明天摆脱贫困,愿陕北的未来富裕昌盛。
碑林/2005年10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