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陆澄录2

传习录:陆澄录2

2017-07-18    03'27''

主播: 玉华卓立

355 12

介绍:
(D12)问:“圣人应变不穷,莫亦是预先讲求否?” 先生曰:“如何讲求得许多?圣人之心如明镜,只是一个明,则随感而应,无物不照,未有已往之形尚在,未照之形先具者。若后世所讲,却是如此,是以与圣人之学大背。周公制礼作乐以示天下,皆圣人所能为,尧、舜何不尽为之而待于周公?孔子删述《六经》以诏万世,亦圣人所能为,周公何不先为之而有待于孔子?是知圣人遇此时,方有此事。只怕镜不明,不怕物来不能照。讲求事变,亦是照时事,然学者却须先有个明的工夫。学者惟患此心之未能明,不患事变之不能尽。” 曰:“然则所谓‘冲漠无朕,而万象森然已具’者,其言如何?” 曰:“是说本自好,只不善看,亦便有病痛。” “义理无定在,无穷尽。吾与子言,不可以少有所得而遂谓止此也。再言之,十年、二十年、五十年,未有止也。” 他日又曰:“圣如尧、舜,然尧、舜之上,善无尽;恶如桀、纣,然桀、纣之下,恶无尽。使桀、纣未死,恶宁(nìng)止此乎?使善有尽时,文王何以‘望道而未之见’?” 问:“静时亦觉意思好,才遇事便不同,如何?” 先生曰:“是徒知静养而不用克己工夫也。如此,临事便要倾倒。人须在事上磨,方能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问上达工夫。 先生曰:“后儒教人才涉精微,便谓‘上达’未当学,且说‘下学’。是分下学、上达为二也。夫目可得见,耳可得闻,口可得言,心可得思者,皆下学也。目不可得见,耳不可得闻,口不可得言,心不可得思者,上达也。如木之栽培灌溉,是下学也;至于日夜之所息,条达畅茂,乃是上达,人安能预其力哉?故凡可用功、可告语者,皆下学,上达只在下学里。凡圣人所说,虽极精微,俱是下学。学者只从下学里用功,自然上达去,不必别寻个上达的工夫。” “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岂有工夫说闲话、管闲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