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13年,东林书院记

1513年,东林书院记

2017-07-30    03'26''

主播: 玉华卓立

327 7

介绍:
背景 东林书院始创于北宋政和元年(1111),位于今江苏无锡市解放东路867号,又名龟山书院,初为北宋知名学者杨时(号龟山)长期讲学的地方。2002年全面修复,有石牌坊、泮池、东林精舍、丽泽堂、依庸堂、燕居庙、道南祠等建筑,2006年6月入选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杨时去世后,书院因年久失修而荒废。元至正十年(1350),僧人秋潭在原址上建东林庵。明成化年间,无锡人邵宝因幼年时曾在此读书,出仕后曾力图在原址修复东林书院,但种种原因没有实现。 1513年冬十月,阳明先生至滁州。从余姚到滁州,途径无锡,先生到当时的东林书院遗址参观凭吊,感慨“物之废兴,亦决有成数矣,而亦存乎其人”。 万历三十二年(1604),学者顾宪成等人重修东林书院并在此聚众讲学,倡导“读书、讲学、爱国”的精神,引起全国学者普遍响应,一时声名大著。顾宪成撰写的名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更是家喻户晓,东林书院成为明朝江南地区人文荟萃之区和议论国事的主要舆论中心。 原文收录于《全集》中册卷二十三外集五第九八九页。 原典 癸酉(1513) 东林书院者,宋龟山杨先生讲学之所也。龟山没,其地化为僧区,而其学亦遂沦入于佛、老训诂词章者且四百年。成化间,今少司徒泉斋邵先生始以举子复聚徒讲诵于其间。先生既仕而址复荒,属于邑之华氏。华氏,先生之门人也,以先生之故,仍让其地为书院,以昭先生之迹,而复龟山之旧。先生既已纪其废兴,则以记属之某。当是时,辽阳高君文豸(zhì)方来令兹邑,闻其事,谓表明贤人君子之迹,以风励士习,此吾有司之责,而顾以勤诸生则何事?爰(yuán)毕其所未备,而亦遣人来请。 呜呼!物之废兴,亦决有成数矣,而亦存乎其人。夫龟山没,使有若先生者相继讲明其间,龟山之学,邑之人将必有传,岂遂沦入于老、佛词章而莫之知!求当时从龟山游不无人矣,使有如华氏者相继修葺(qì)之,纵其学未即明,其间必有因迹以求道者,则亦何至沦没于四百年之久!又使其时有司有若高君者,以风励士习为己任,书院将无因而圮(pǐ)☆,又何至化为浮屠之居而荡为草莽之野!是三者,皆宜书之以训后。 若夫龟山之学,得之程氏,以上接孔、孟,下启罗、李、晦庵,其统绪相承,断无可疑。而世犹议其晚流于佛,此其趋向,毫厘之不容于无辨,先生必尝讲之精矣。先生乐易谦虚,德器溶然,不见其喜怒。人之悦而从之,若百川之趋海。论者以为有龟山之风,非有得于其学,宜弗能之。然而世之宗先生者,或以其文轮之工,或以其学术之邃,或以其政事之良;先生之心,其殆未以是足也。从先生游者,其以予言而深求先生之心,以先生之心而上求龟山之学,庶乎书院之复,不为虚矣! 书院在锡☆百渎之上,东望梅村二十里而遥,周太伯之所从逃也。方华氏之让地为院,乡之人与其同门之士争相趋事,若耻于后。太伯之遗风,尚有存焉,特世无若先生者以倡之耳!是亦不可以无书。 注释 ☆杨时:1053—1135,字中立,号龟山,今福建省三明市将乐县人。北宋哲学家、文学家、官吏。先后从学于程颢、程颐,晚年隐居龟山,学者称龟山先生。 “程门立雪”成语出自《宋史·杨时传》“至是,游酢、杨时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游酢与时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圮:塌坏,坍塌。 ☆锡:今江苏无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