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亲民堂记(乙酉)

传习录:亲民堂记(乙酉)

2017-08-13    05'06''

主播: 玉华卓立

477 14

介绍:
背景 南大吉于嘉靖二年(1523)出任绍兴知府,向阳明先生殷勤问学,往复数次,终师从阳明,称门生,深得“致良知”之教。1525年,大吉就亲民、明明德等问政于阳明先生,终得其要义,于是将自己掌管政事的办公室取名为“亲民堂”。 原文收录于《全集》上册卷七文录四第二七九页。 原典 玉华卓立诵读:亲民堂记 来自明凡学苑 02:5305:06 乙酉(1525) 南子元善之治越也,过阳明子而问政焉。 阳明子曰:“政在亲民。” 曰:“亲民何以乎?” 曰:“在明明德。” 曰:“明明德何以乎?” 曰:“在亲民。” 曰:“明德、亲民,一乎?” 曰:“一也。明德者,天命之性,灵昭不昧,而万理之所从出也。人之于其父也,而莫不知孝焉;于其兄也,而莫不知弟(tì)焉;于凡事物之感,莫不有自然之明焉:是其灵昭之在人心,亘万古而无不同,无或昧者也,是故谓之明德。其或蔽焉,物欲也。明之者,去其物欲之蔽,以全其本体之明焉耳,非能有以增益之也。” 曰:“何以在亲民乎?” 曰:“德不可以徒明也。人之欲明其孝之德也,则必亲于其父,而后孝之德明矣;欲明其弟之德也,则必亲于其兄,而后弟之德明矣。君臣也,夫妇也,朋友也,皆然也。故明明德必在于亲民,而亲民乃所以明其明德也。故曰一也。” 曰:“亲民以明其明德,修身焉可矣,而何家、国、天下之有乎?” 曰:“人者,天地之心也;民者,对己之称也;曰民焉,则三才之道举矣。是故亲吾之父以及人之父,而天下之父子莫不亲矣;亲吾之兄以及人之兄,而天下之兄弟莫不亲矣。君臣也,夫妇也,朋友也,推而至于鸟兽草木也,而皆有以亲之,无非求尽吾心焉以自明其明德也。是之谓明明德于天下,是之谓家齐国治天下平。” 曰:“然则乌在其为止至善者乎?” “昔之人固有欲明其明德矣,然或失之虚罔空寂,而无有乎家国天下之施者,是不知明明德之在于亲民,而二氏之流是矣;固有欲亲其民者矣,然或失之知谋权术,而无有乎仁爱恻怛之诚者,是不知亲民之所以明其明德,而五伯(bà)☆功利之徒是矣:是皆不知止于至善之过也。是故至善也者,明德亲民之极则也。天命之性,粹然至善。其灵昭不昧者,皆其至善之发见,是皆明德之本体,而所谓良知者也。至善之发见,是而是焉,非而非焉,固吾心天然自有之则,而不容有所拟议加损于其间也。有所拟议加损于其间,则是私意小智,而非至善之谓矣。人惟不知至善之在吾心,而用其私智以求之于外,是以昧其是非之则,至于横鹜(wù)☆决裂,人欲肆而天理亡,明德亲民之学大乱于天下。故止至善之于明德亲民也,犹之规矩之于方圆也,尺度之于长短也,权衡之于轻重也。方圆而不止于规矩,爽其度矣;长短而不止于尺度,乖☆其制矣;轻重而不止于权衡,失其准矣;明德亲民而不止于至善,亡其则矣。夫是之谓大人之学。大人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也。夫然后能以天地万物为一体。” 元善喟然而叹曰:“甚哉!大人之学若是其简易也。吾乃今知天地万物之一体矣!吾乃今知天下之为一家、中国之为一人矣!‘一夫不被其泽,若己推而内(nà)诸沟中’,伊尹其先得我心之同然乎!” 于是名其莅政(lì zhèng)☆之堂曰“亲民”,而曰:“吾以亲民为职者也,吾务亲吾之民以求明吾之明德也夫!” 爰(yuán)☆书其言于壁而为之记。 译 文 南大吉(字元善)以部郎出任绍兴知府,去拜访辞官归居绍兴老家在稽山书院讲学的王阳明先生,向他请教如何治理政事。 阳明先生说:“为政在于亲民(亲民:关怀爱护民众。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元善问:“那如何做到亲民呢?” 阳明先生回答:“在于明明德(明明德:彰显正大光明的德性。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以德修身,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和文明素质,以身作则,率先垂范)。” 元善问:“那如何做到明明德呢?” 阳明先生回答:“在于亲民。” 元善说:“您的意思是说,明德和亲民是一样的吗?” 阳明先生回答:“是啊,它们就是一样的。明德是天理本性,也是根植于我们每个人内心的本善之性。所以一个人的良知是不会永远被蒙蔽的,它会从你内心深处时不时地跳出来提醒你到底什么事是对还是错。其实所有的道理都是出自于你自己内心对善恶的评断。对于自己的父亲,没有人不懂得是应该孝顺的;对于自己的兄长,没有人不知道是应该敬爱的;对于世间万物的感知,没有人不是有自己的内心认知;所以说,天理本性呢,其实就是人内心的本善之性,它是每个人与生俱来就存在的,从古到今都是如此。没有被蒙蔽,就是我所讲的明德。它如果被蒙蔽了,就是因物欲所致。要想做到明德,就得去除物欲的干扰,让原本就根植于内心的善良的本性拨云见日,重现光芒,而并不是对它有所增益。明德,正所谓是:你来,或者不来,我就在这里。” 元善问:“为什么在亲民呢?” 阳明先生回答:“德性不是自己就能表现出来的。人们想要说自己有孝道,必须在实际生活中真正做到孝顺他的父亲,那他的孝德自然而然就彰显出来了;想要说自己有悌德,必须在实际生活中真正做到敬爱他的兄长,那他的悌德自然而然就彰显出来了。无论是君臣、夫妇、朋友之间的相处,也都是这样一个道理。因此明明德必须要亲民,而亲民也是为了明明德。所以说这两个道理是一样的。” 元善问:“亲民是弘扬光明正大的德行,用以修养自身的品性是可行的,如何能用到齐家、治国、平天下上呢?” 阳明先生回答:“人的心是‘天地之心’,‘民’则是人对自己的称呼。叫做‘民’,但‘民’的含义并不局限于人,天地万物都是‘民’,这样‘天、地、人三才之道’就能够兴起风行了,也就是生态、世态、心态的三态都得到了平衡和谐发展。所以说爱自己的父亲也兼爱别人的父亲,那么天下所有的父亲便没有不亲近的了;爱自己的兄长也兼爱别人的兄长,那么天下所有的兄长便没有不亲近的了。无论是君臣、夫妇、朋友,再扩大到到鸟兽草木,都去真实地爱他们,不就是为了让自己的光明德性能够自然而然就流露出来。所以说把光明的德性在普天之下彰显出来,也就能实现家庭和睦、国家安定而天下太平了。” 元善问:“若是这样的话,那怎么才能做到止于至善(通过道德修养而达到并保持人类最高的善)呢?” 阳明先生回答:“曾经虽然有人想去弘扬正大光明的德行,又觉得这是虚无空洞的事没去落实,因而没能在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过程中去践行,这是因为他们不知道想要彰显正大光明的德行在于亲民,如沉沦于佛家的‘空’、道家的‘虚’这类人;有人想要去做到亲民,又因玩弄智谋权术而错过了机会,其实没有宽仁慈爱恻隐坦诚之心的人,是不懂得亲民就是用来彰显人正大光明的德行,如春秋五霸这类追求名利的人;他们都是犯了不知道止于至善的错呀。所以说至善,就是明德亲民的最高境界。天命的本性,是最纯正善良的。它清晰明白没有被私欲蒙蔽,都是因为至善是现实存在随时可以被呈现出来的,是光明德行的本体,这就是良知。至善的发现,是就是,不是就不是,我们每个人心里原本都有自己的天然标准,是不需要任何人为的添加削减。如果把人为的主观意识添加到其中,那就是用私欲来耍小聪明了,而不是至善。人们不知道至善就是我们本然心性地真实呈现,而用其他的小聪明到心之外去寻找,所以就蒙蔽了对是非准则的判别,导致了脱离约束甚至背道而驰,人心为各种欲望控制遮蔽了本性而天理由此泯灭,明德亲民的道理就乱了套了。所以止于至善对于明德亲民来说,就好比是规矩之于方圆,尺度之于长短,称之于轻重。如果方圆不用圆规和尺子去画,测量就会出现偏失;长短不用尺度来衡量,度量就会背离规范;轻重不用称来称量,重量就无法保证准确;明德亲民不去以达到至善为标准,那规章制度就失去了意义。正所谓:做任何事情都要有规矩,懂规矩,守规矩。这就是‘大人’的学问。‘大人’,即把天地间的一切事物都看作一体(人与天地万物是相互依存的,人要消耗大自然,也要回馈大自然,这样才能存续发展,所以要把人与天地万物看作一体来珍惜善待)。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以天地间的一切事物为一体。 元善感叹说:“厉害呀!‘大人’这个学问竟然这样通俗易懂啊。我到今天才明白原来天地间的一切事物都是一体啊!我到今天才懂得原来天下是一家、中国是一人啊!‘一夫不被其泽,若己推而内诸沟中’(只要有一个人没有安顿好,就好像是自己把他推进了沟壑一样),商元圣伊尹先生和我的心是相通的呀!” 于是乎,元善就把自己处理政务的屋子命名为“亲民”,并且说:“我要把亲民当作自己的毕生职责所在,我一定会关怀爱护我的百姓来彰显我正大光明的德行!”于是他把和阳明先生的这一番对话作了这篇记写在了墙壁上。 注 释 ☆五伯:指春秋五霸。 ☆鹜:原意是野鸭子。比喻很多人争着去,含贬义。 ☆乖:古时本义指背离、违背、不和谐。 ☆莅政:掌管政事。 ☆爰:助词。可以译为“于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