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1513年十月至1514年四月,阳明先生在滁州督马政,刘观时专程从湖南沅陵来滁州问学。1514年五月先生至南京时,刘观时和唐愈贤等人随侍在侧。
“见斋”是刘观时的书斋名,刘观时因自己的名字为“观时”,觉“观必有所见”,因而问先生“道有可见乎?”先生便讲了一番“有,有而未尝有”、“无,无而未尝无”的道理。就是说,“道”不可言说,一言说就破坏了“道”,越言说,“道”的真实含义离我们越远,求道不能单凭感官目睹,关键还要用心去领会和体验。
刘观时,字易仲,湖南沅陵人,学者称沙溪先生。当先生在沅陵县龙兴寺讲学时,他是从学者之一。
原文收录于《全集》上册卷七文录四第二九二页,原名为《见斋说》。
原典
乙亥(1515)
辰阳刘观时学于潘子,既有见矣,复学于阳明子。
尝自言曰:“吾名观时,观必有所见,而吾犹懵懵(měng)☆无睹也。”扁其居曰“见斋”,以自励。
问于阳明子曰:“道有可见乎?”
曰:“有,有而未尝有也。”
曰:“然则无可见乎?”
曰:“无,无而未尝无也。”
曰:“然则何以为见乎?”
曰:“见而未尝见也。”
观时曰:“弟子之惑滋甚矣。夫子则明言以教我乎?”
阳明子曰:“道不可言也,强为之言而益晦(huì)☆;道无可见也,妄为之见而益远。夫有而未尝有,是真有也;无而未尝无,是真无也;见而未尝见,是真见也。子未观于天乎?谓天为无可见,则苍苍耳,昭昭耳,日月之代明,四时之错行,未尝无也。谓天为可见,则即之而无所,指之而无定,执之而无得,未尝有也。夫天,道也;道,天也。风可捉也,影可拾也,道可见也。”
曰:“然则吾终无所见乎?古之人则亦终无所见乎?”
曰:“神无方而道无体,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是有方体者也,见之而未尽者也。颜子则如有所立,卓尔。夫谓之‘如’,则非有也;谓之‘有’,则非无也。是故虽欲从之,末由也已。故夫颜氏之子为庶几也。文王望道而未之见,斯真见也已。”
曰:“然则吾何所用心乎?”
曰:“沦于无者,无所用其心者也,荡而无归;滞于有者,用其心于无用者也,劳而无功。夫有无之间,见与不见之妙,非可以言求也。而子顾切切焉,吾又从而强言其不可见,是以瞽导瞽(gǔ)☆也。夫言饮者不可以为醉,见食者不可以为饱。子求其醉饱,则盍(hé)☆饮食之?子求其见也,其惟人之所不见乎?夫亦戒慎乎其所不睹也已。斯真睹也已,斯求见之道也已。”
注释
☆懵:糊里糊涂,模糊不清。
☆晦:昏暗不清。
☆瞽导瞽:盲人给盲人指路。“瞽”是有眼珠但瞎。
☆盍:语气词,意思是何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