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华人的地方,就有他的漫画,但他竟是抄袭的

有华人的地方,就有他的漫画,但他竟是抄袭的

2017-10-11    29'56''

主播: 别样FM

604 3

介绍:
生于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别样原创】【撰稿:阿凉】【主播:荭鸶】 ———————————————————————————————————— 如今谈起漫画,几乎是日本欧美的天下,但在半个世纪前,我国有一本漫画,风靡整个华人世界,出版遍布中国、新加坡、欧洲、北美、印度、马来西亚、泰国……那时,在中国随意一个书摊报刊亭,都能轻易买到一本。 如今,它仍然是不少人的童年回忆,它叫《老夫子》。 两撇胡子,一副眼镜,头戴瓜皮帽,身穿传统中式马褂,褂子前有三个白色圆点,脚蹬工夫鞋,嬉皮笑脸、风趣幽默,这是大家都熟识的老夫子形象。 他还有两个好朋友,一个是胖墩墩傻里傻气的大番薯,一个是阳光帅气的秦先生。 三个人经常搞怪闹事,常常遇到各种各样哭笑不得的事情。 《老夫子》鲜明易记的人设、幽默搞笑的情节,迅速获得大批读者的喜爱。 1962年,《老夫子》开始在香港明报、星岛、天天、快报等杂志刊载;接着,《老夫子》漫画单行本出版发行,香港政府新闻处还以《老夫子》作反吸毒宣传;1981年,《老夫子》卡通电影获得第十八届金马奖最佳卡通片。 老夫子漫画大获成功,真正做到了有华人的地方,就有老夫子漫画。作者王泽也因此被冠以“漫画大家”的称号。 我还记得,小时候,常常在借书摊上花五毛钱捧一摞《老夫子》回来,和小伙伴们开开心心地看一下午,心满意足。 我无数次惊叹,王泽老先生才华横溢,漫画人物形象鲜明,故事生动,令人爱不释手。 这些黑白的格子漫画,成了我的美好童年回忆。 事情的转折发生在1999年,或许更早,在1996年。 这一年,54岁的作家冯骥才从埃及回国,途径新加坡,发现在书摊上随处可见一种名为《老夫子》的漫画图册。 经朋友介绍,他才知道《老夫子》是享誉四海的漫画。然而当他翻开画册,却发现“老夫子”非常眼熟。 冯骥才随即想起,早在30年代,天津的漫画家朋弟,已经创作了“老夫子”的形象,并且出版发行了名为《老夫子》的漫画本,红极一时。 一直到50年代,在北京琉璃厂和天津天祥商场的旧书铺,花上一两角钱仍然可以买到一本旧日的《老夫子》,可见当时发行量之巨,流行影响之广。 于是冯骥才去了解事情的始末—— 朋弟笔下的老夫子,既天真又迂腐,既憨厚又狡狯,既有正义感又喜爱弄些小聪明,是那个时代喜闻乐见的漫画人物,极受天津人民喜爱。 50年代后,社会意识形态改变,老夫子形象渐渐淡出,作者朋弟也黯然下去。1957年初,看到社会思想有所松动,朋弟兴致很高,画了一幅《白薯出土》,刊在《北京日报》上。 但紧跟着一场革命,他被打成右派,他就真的无影无踪了。 就在这时,香港却冒出了一个老夫子,还有老白薯。 漫画的作者王泽,原名王家禧,出生在天津,50年代在文化宫做美术干部,60年代到香港,开始在报端发表题为“老夫子”的漫画故事。 当时香港和内地隔绝,信息不通,便使得王泽瞒天过海,他的漫画家喻户晓起来。 王泽大紫大红时,朋弟正过着凄凉的晚年,他已经病了,又没有钱,曾偶然见过王泽模仿的《老夫子》,他表情淡然,一句话都没有说。 1983年,朋弟逝世了。 1999年,冯骥才正式在天津《今晚报》上发表文章《朋弟的“老夫子”与王泽(即王家禧)的“老夫子”》,条条桩桩,明明白白指向,署名王泽的《老夫子》就是抄袭的。 “在人物造型与性格设计上, 王泽确实搬用了朋弟的‘老夫子’、‘老白薯’等所独创的漫画人物。何况连名字‘老夫子’也是人家朋弟的!” “将王泽的‘老夫子’和朋弟的‘老夫子’比较一下,无论是人物的动作,神态,表情,还是形象细节,都毫无两样,一目了然。“ “但在其生动性与审美价值方面,王泽比起朋弟还差着一个不小的距离。若比一比线条的功力,王泽在山下,人家朋弟却高高地站在山上。这也是原创者与模仿者的最真实的区别了。” 王泽一直处以不回应态度,冯骥才的揭露,就好像一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仅仅泛起了小小的涟漪,很快又平静下来了。 仿佛什么都没有发生过。 冯骥才没有放弃,在各地大量搜寻,直到2011年,他在自己的画展上为签售时,一藏书家送给他三本朋弟原版原作。 西苑出版社特地为朋弟的原著作品重新出版,使朋弟先生平生所创造的三个漫画人物——老夫子、老白薯、阿摩林——再现人间。 矛头再次指向抄袭,这时网上舆论沸腾,面对记者的追问,王泽派出了专业的公关公司,给出了足够“专业”的回答:“对于这陈年旧闻,我方不予回应。” 2017年年初,王泽老先生逝世。朋弟似乎是再也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回应。 也许比创作作品更难的,是冒着失去的风险承认错误、保持品德吧。 ———————————————————————————————————— 更多故事,请关注别样公众号【bieyang3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