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xiáng),术(suì)有序,国有学。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yuè)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记》曰:“蛾子时术之。”其此之谓乎!
【译解】
古代的教育,在每二十五家的闾设有塾,在每一党设有庠,在每一遂设有序,在天子或诸侯国都设有大学。(学校)每年招收学生入学,每隔一年对学生考查一次。第一年考查学生的经文句读能力和志向所趋,第三年考查学生是否专心学业并与同学和乐相处,第五年考查学生是否广博学习并亲敬老师,第七年考查学生对学问的见解及择友标准,(这一阶段学习合格)叫“小成”。第九年考察学生能否触类旁通,一心向道而不改变志向,(达到这一阶段)叫做“大成”。这样才能教化百姓,移风易俗,使周围的人心悦诚服,远方的人也向往归附,这就是大学之道。古书上说:“小蚂蚁不断地学着衔土(也能堆成土堆)。”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