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大师林语堂的最后10年:一屋书一栋房,一生只爱一人

国学大师林语堂的最后10年:一屋书一栋房,一生只爱一人

2021-09-01    15'06''

主播: 小猫咪-浅墨轻语

248 0

介绍:
国学大师的最后10年:一屋书,一栋房,一生只爱一人  一条原创 2018年09月05日 · 优质纪录片领域创作者 关注 “我要一小块园地,不要有遍铺绿草, 只要有泥土,可让小孩搬砖弄瓦, 浇花种菜,喂几只家禽。 我要在清晨时, 闻见雄鸡喔喔啼的声音。 我要房宅附近有几棵参天的乔木。” 林语堂先生在《我的愿望》里 写下了对家园的梦想。    1966年在台北阳明山, 他亲自设计建成了自己的小别墅, 梦想变成了现实。 在这里与相伴一生的太太廖翠凤, 度过了他人生最后十年的时光。 一条摄制组来到台北, 拜访了林语堂故居的蔡佳芳主任, 蔡主任说, 这个结婚当天毁掉婚书, 与太太分房分床而卧的男人, 是现在男人学习婚姻之道的模范! 自述 蔡佳芳 编辑 成卿    我叫蔡佳芳,我是林语堂故居的主任。从读书的时候就有听过林语堂,现在不知不觉在这边工作十五年了。  我常开玩笑说林先生年轻的时候蛮帅的。福建人,不太高,但很有气质,喜好抽烟,戴着个眼镜。  约1940年 林语堂在美国与友人  约1937年 林语堂与次女太乙、三女相如、长女如斯在纽约 可这个中国文人在上世纪30年代,搬去纽约居住的时候,在当地引起了不小的风潮。这位将Humor翻译成幽默的”幽默大师”,总能够用简单又有趣的英文介绍东方的文化,很多有名的导演、演员、摄影师和作家都要与他做朋友。  约1966年 林语堂阳明山故居景观  1966年 林语堂夫妇返台在机场 林语堂先生是福建漳州平和县人。晚年的时候,因为很多朋友在这边,他便常常往来于美国和台湾之间。  约1968年 林语堂与彭蒙惠在台北  约1967年 林语堂与张大千在台北 加上这里说闽南语的人多,给了他回到家乡的亲切感,便动了来台北定居的念头,1964年左右已经在阳明山腰租了一套房住下了。  约1966年 林语堂阳明山故居外景  1968年 林语堂在阳明山家中弹琴 这事被当时的台湾政府发现了,政府让林先生在阳明山中选一块地,又出资帮他盖了这栋房子,很快在1966年林先生和太太,加上一个司机,一个佣人就在这里住下了。 林先生给房子的取名叫“有不为斋”,出自于康有为名字的“有为”。“有为”是做了什么事情,林先生说我不做什么事情,我不屑于做哪些事情,有所为,有所不为。 “宅中有园,园中有屋,屋中有院, 院中有树,树上见天,天上有月,不亦快哉”   林语堂先生是天秤座,称得上是完美主义者,他对这个房子有很多想像。这个兼具中西风格的一百来坪(300余平方米)的房子,是他自己设计的。 房子是一层的中式三合院结构,西班牙的白色拉毛墙上托着蓝色的琉璃瓦房檐,上面镶嵌着深紫色的圆角窗棂,典雅又精致。  建筑师王大闳 给这个房子做建造的是当时台湾最红的建筑师王大闳先生,王先生很尊重林先生的设计。   穿过雕花的铁门,进到中间这个四四方方的庭院里,螺旋圆柱顶着回廊。 院子的一角有一个小鱼池,里面种了黄金竹和槭树。槭树这么高大了,应该是当年林先生种下的。 林先生自幼爱钓鱼。在上海圣约翰大学读书时,大考之前,同学们晚上挑灯夜战,他却一个人跑到苏州河边去钓鱼,以此为乐。他一生到过许多国家和地区,每到一国一地,都要去了解当地的鱼情,再忙也不忘钓鱼健身。  约1966年 阳明山故居中庭水池景观 晚年走不动了,不能出门钓鱼,在屋中养一池鱼,坐在池边的大理石椅上,享受“持竿钓鱼”之乐。 有时还会在中庭里打打太极拳,也是他老人家运动的方式之一。 “我要一件自己的书房,可以安心工作。 并不要怎样清洁齐整,应有几分凌乱, 七分庄严中带三分随便,住起来才舒服。” 顺着中庭的回廊往右手走,首先进入的是林先生的书房。在这里,他写“无所不谈”专栏,考证红楼梦后四十回,为******主持编纂《当代汉英辞典》。 书桌对着前院的树影,在靠近身体的一侧有个扇形的凹陷,这是林先生自己的设计,我们常开玩笑这个设计特别好,胖子都不会卡住。做成这样的形状,人坐在桌前,手臂好伸出去拿东西,比起方型的桌面要省力很多。 桌上还摆放二小姐林太乙女士送给老父的放大镜台灯,很贴心的礼物。 对于书桌怎么使用他还有个小窍门,他常常拉出书桌最下面一个抽屉,把脚搁在上面,加上人倚靠在椅背上,特别放松。 我们常常把林先生划分为文人,实际上他兴趣非常的广泛,一辈子发明过非常多的东西,有按压后牙膏从刷头出来的“自来牙刷”,“自动打桥牌机”,研究几率的手摇罗盘。 林先生发明了“上下形检字法”,取中文字的左旁最高笔形及右旁最低笔形为原则,创造出一个人人可用的键盘,花费12万美元和多年心血发明了“明快中文打字机”,还在美国取得了专利。 书房里挂着朋友谭淑女士送的一副对联:“文如秋水波涛静,品似春山蕴藉深”。秋水比喻文章平静无波却流传深远,春山比拟人品活泼多彩却内敛深藏,赞美的是林先生的文笔与人格。 “我很需要一个好床垫, 这么一来,我就和任何人都完全平等了。” 书房向里走是一间小小的卧房,放着一张单人床,大家总会问为什么是单人床?和太太感情不好,分房睡? 事实恰恰相反,林先生为了照顾太太和自己截然不同的作息时间,辟出了这样一件小卧房,自己读书写字到半夜,就在这里睡下。 林太太是个标准的基督徒,每日起床吃饭打扫房间都有着自己固定的时间和流程,和当作家的先生是完全不同的。 约1960年 林语堂在纽约家中 不仅如此,林先生爱烟,只要清醒不睡觉的时候,他就抽烟不止。他曾戏言,和太太完美婚姻的特点就是太太允许他在床上抽烟。 “我们现代人的毛病是把爱情当饭吃, 把婚姻当点心吃, 用爱情的方式过婚姻,没有不失败的。” 约1937年 林语堂夫妇在纽约 林先生这辈子就这一个太太,俩人的婚姻走过了57年。在当时,自由婚姻刚刚进入中国,好多知名人士都有红粉知己,林语堂真的是少数没有任何花边新闻的作家了。 结婚那天,林先生就做了个惊天动地的事情,征得太太同意之后,他把俩人的婚书给烧了,“婚书只在我们离婚时才有用,我们一定用不到”。 在这个家里,朝着山下风景最好的大房间是林太太的卧室,现在放上了曾经餐客厅里的家具。这一组餐桌椅都是林先生自己设计的,对传统的明式家具做了现代的改造,有轻巧的花纹,又怕你坐久了屁股痛还加了软垫。 每只餐椅的靠背上都刻有一个小篆的“凤”字,是林太太的名字廖翠凤里的凤。林先生把太太的名字做成了这个家里的家徽,还展示给大家看。 1969年林语堂夫妇结婚五十周年,宴会中(阳明山故居)合切蛋糕 这个家里常常招待客人,来的客人多了,椭圆形的餐桌桌板可以伸展开来。黄季陆、罗家伦、吴大猷、刘绍唐、查良钊、蒋复璁、李济、张大千、钱穆、谢冰莹、钱思亮、黎东方、叶公超等都是经常往来的朋友。据说林太太可以有本事十分钟、二十分钟搞出来很多菜。她会先炒一个米粉,把大家喂个半饱,然后再一道道地上煮得更精致的菜。 林先生总是不吝惜自己的语言,人前人后地称赞太太的好厨艺。他们从结婚那天起相扶到老,无论遇上什么不顺遂,都互相支持,把这样一段长辈说媒的旧式婚姻,经营出了爱情。 1969年 林语堂在结婚五十周年,送太太廖翠凤一枚金别针(阳明山故居) 五十周年结婚纪念日的时候,林语堂送给廖翠凤一个勋章,上面刻了林语堂翻译后的《老情人》:“同心相牵挂,一缕情依依。岁月如梭逝,银丝鬓已稀。幽冥倘异路,仙府应凄凄。若欲开口笑,除非相见时。” 不仅如此,林语堂还写了两条做个好丈夫的标准: “一、太太喜欢的时候,你要跟着她喜欢,可是太太生气的时候,你不要跟着她生气。 二、少说一句,比多说一句好,有一个人不说,那就更好了。” 林先生真的值得现在的男人做借鉴。 “黄昏时候,工作完,饭罢,既吃西瓜, 一人坐在阳台上独自乘凉, 口衔烟斗,若吃烟,若不吃烟。” 从原先家中的餐厅走出去是宽敞的阳台,夕阳映衬着云朵的状态总会很美丽。 1969年 林语堂阳明山故居阳台 林语堂先生喜欢在这里喝咖啡,或是喝茶,还会吃西瓜,对吃西瓜他也有一套自己的理论:西瓜不能很优雅地吃,吃得大汗淋漓才是享受。 这儿望出去是台北的观音山,淡水河,很像他幼年时家乡的风光,在这里他好像回到一个母亲的怀抱。 “我感觉到自己已经到达一个地方, 已经安定下来,找到自己心中想望的东西” 1937年3月27日 《纽约时报》林语堂讣告 1976年林先生在香港过世,过世前两三年身体比较不好,在香港工作的女儿时常留他在香港就近照顾。他太喜欢这个房子,过世后,家人便依照他的心愿,把他的灵柩迁葬回来故居的后园。 钱穆题字“林语堂先生之墓” 基督教的墓园,平台式的墓碑,没有太多的装饰,好朋友钱穆先生为墓碑题了字。 林先生生前爱喝咖啡,平日里我们也常在这里为他放一杯咖啡,我想他会喜欢这样安静、恬适的感觉。 很多人认识林先生是通过他的小说《京华烟云》,里面的女主角叫做木兰,也是先生心目中最美丽最优雅的女子。 后园里有一棵白玉兰,也叫木兰,现在木兰就陪伴在他的墓边,遥望着观音山的夕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