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过得真快,一转眼,词班小令部分的知识已经讲完了,后面进入到中调部分的学习,也标志着词的学习,又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总体来讲,词比诗柔媚、俚俗,是诗词界的共识。
我们填词,除了在题材的选择、立意的凝炼、意境的再造等各方面,要有别于写诗之外,谴词造句是体现词之柔媚、俚俗特性的最重要手段。而虚字的正确使用,又是其中最难把握的一个内容。因此,这节课我和大家讲一讲,虚字在词中的使用情况。
一、虚字使用的重要意义
1、使用虚字,在诗词创作中,能更有效地表达作者的情感,增强诗词语言间的逻辑联系。
清代袁仁林在《虚字说》序言中说:“事理多端,语言百出,凡其句中所用虚字,皆以托精神而传语气者。”清代学者刘淇也曾经说过:“构文之道,不过实字虚字两端,实字其体骨,虚字其性情也。”
这些话,明确说明了虚词在表性言情方面,所具有的特殊作用。它能使诗词更加“意”味有余,“情”味十足。尤其是在表达比较隐晦和曲折的内心思想情感时,尤为重要。
就诗而言,李商隐向来以晦涩、缠绵而著称,表达的思想情感非常隐曲,被人们称之为“朦胧派”的祖师爷,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李商隐善于运用虚词。他选择一些恰当的虚词嵌于诗句之中,借助读者丰富的想象力去补充诗句的意蕴,形成一种形断而神连的审美效应,从而含蓄巧妙地表达出诗句的言外之旨、韵外之致。
例如,李商隐的“贾生年少虚垂泪, 王粲春来更远游”。他把“虚”“更”两虚字嵌入其中,使得情感的抒写曲隐而不显,既使诗歌具有无限的韵味,又表达了作者深沉的思想。而词在言情上的特性较之于诗而言,它更明显,我们一直有言:“诗言志,词言情”。所以,词中虚字的使用,是词之“意味”“情味”表达最重要的手段之一。例如:
《甘草子》(二之一)(柳永)
秋暮。乱洒衰荷,颗颗真珠雨。
雨过月华生,冷彻鸳鸯浦。
池上凭阑愁无侣。奈此个、单栖情绪。
却傍金笼共鹦鹉。念粉郎言语。
这里“奈此个”“却”等虚字、虚词的使用,将词人那种暮秋时节,凭阑独伫时心底的无奈伤感的情绪渲泄得淋漓尽致,且使得全词旖旎妩媚,摇曳生姿。又如:
《昼夜乐》(二之一·中吕宫)(柳永)
洞房记得初相遇。便只合、长相聚。
何期小会幽欢,变作离情别绪。
况值阑珊春色暮。对满目、乱花狂絮。
直恐好风光,尽随伊归去。
一场寂寞凭谁诉。算前言、总轻负。
早知恁地难拚,悔不当时留住。
其奈风流端正外,更别有、系人心处。
一日不思量,也攒眉千度。
我国传统诗词写闺情题材的极多。柳永这首俗词,却写的是普通市井妇女的闺情,词以抒情女主人公的语气叙述其短暂而难忘的爱情故事。她是从头到尾,絮絮诉说其无尽的懊悔。词中多处任用虚词,“便只合”、“况值”、“直”、“尽”、“总”、“恁地”、“怎奈”、“更”,“也”。
悔恨思念无限焦炽的情感,通过这些虚词的恰当链接,表达得流畅自然,而又柔媚清新。其中“况值”两字用得极妙。一方面表示了由追忆回到现实的转换,另一方面又带出了见景伤情的原因。由此,很自然地引出上片两情景交融的歇拍句:“直恐好风光,尽随伊归去”。
“伊”为第三人称代词,既可指男性,也可指女性。柳永的俗词是供女艺人演唱的,其中的“伊”一般都用以指男性,如《定风波》“针线闲拈伴伊坐”和《望远行》“待伊游冶归来”中的“伊”都是指男性的。此词的“伊”亦指男性。女主人公将春归与情人的离去联系起来,美好的春光在她的感受中,好像是随他而去了。
春归与人去本无联系,柳永用“况值”“直恐”两个虚词,将两者很自然地放在一起,形成互为反衬强烈对比的两种物象,从而使作者主观情感上的痛苦,通过眼前物事的描写渲泄出来,春景愈美,对归去之人的思念愈切,悔恨之心也愈痛。而这两句的表达方式,最为别致的地方,就在虚字“也”的使用。
本是“每日思量,攒眉千度”,偏说成是“一日不思量,也攒眉千度”,正言反说,语转曲而情益深。不可不思量,不会不思量,对吧? 却偏偏“不思量”,是刻意避着躲着,只是纵使用许多的方式去刻意避开或掩饰对他的思念,“也”依然让人攒眉千度。
虚字“也”的使用,饱含了她无尽的无奈和愁苦,他如影随形,躲不开、逃不掉,是否成为一种宿命、一种下意识的生命存在呢? 不尽的情意,不尽的词味,都留在实情虚写的笔墨之内外了。
2、运用虚字可以使诗词的结构更加丰富,婉转跌宕,灵气十足,并拓展诗词的时空距离。
诗是如此,词更为明显。绝句和律诗容量有限,若诗人能在狭小的空间里施展出万千世界,比较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善于利用虚词,使诗的结构更加灵活、巧妙、自然。在有限的空间里,表达出无限的思想内涵。
词在文法结构上,比诗更加灵活多变,更加灵动起伏。恰到好处地运用虚词,可以疏通文气,开合呼应,使我们填出来的词,具有一种庄中有变、流畅洗练的美感,给我们的作品平添一份飘逸和灵气。例如,李清照的词作《满庭芳》:
小阁藏春,闲窗锁昼,画堂无限深幽。
篆香烧尽,日影下帘钩。
手种江梅更好,又何必、临水登楼。
无人到,寂寥浑似,何逊在扬州。
从来,知韵胜,难堪雨藉,不耐风揉。
更谁家横笛,吹动浓愁。
莫恨香消雪减,须信道、扫迹情留。
难言处,良宵淡月,疏影尚风流。
这是李清照的“咏梅”词之一,后人曾补题为“残梅”,借梅花清瘦高雅之趣,写个人情思;堪称咏物词中的佳作。词人借咏梅,抒叹身世之凄苦,心境之寂寥,又暗喻身如落梅,虽经春日风雨之摧揉,已是香消雪减,但仍“扫迹情留”,于“良宵淡月”之下,我自傲世尚风流。
这首《满庭芳》不仅是《漱玉词》中的佳作,也是宋人咏物之绝品之一。其成功之处,除修辞娴熟,借典自然外,很大程度上在于词境开阔,词意一波三折,迭宕起伏,开合有度,张驰得法。
词意第一层“小阁藏春,闲窗锁昼,画堂无限深幽。篆香烧尽,日影下帘钩。”写阁深堂幽,春华渐逝,落霞渐尽。此情此景,寂寥之心初见端倪。
第二层“手种江梅更好,又何必、临登楼。”词人没有沿着深闺幽境的寂寥写下去,而是转向自己手种江梅及关于种梅时的各种回忆,并将境推开去,不拘泥于闺阁之内,词境词意顿然宕开。这其中“更”“又何必”两处虚字虚词的使用,在此处意境的宕迭上,起到了一种秋千绳结的作用。
第三层“何逊在扬州”是以杜诗之笔意,用典故借喻自古至今多少人如“我”一样痴恋江梅。这一处借典之妙,很多诗词大家都有解析,我就不再赘述。
下阕,过片所开启的又一层词意,是全词又一次起伏。无论世人如何将江梅从古赞到今,但它毕竟娇弱,不堪风雨:“从来,知韵胜,难堪雨藉,不耐风揉。” 这里“从来”两虚字,不仅承上启下,道出古今以来人虽赞梅,而梅自娇柔的事实,而且,通过此二字,很流畅地衔接住词意的起伏和转折。
下一句“更谁家横笛,吹动浓愁”,一个“更”字,将词之抒情推向一个高潮,词意之起伏则迭入谷底,词人身世飘零之感,落魄之伤,让读词人感同身受,仿佛也与词人一起痛彻心扉。
词意最后一层:“莫恨香消雪减,须信道、扫迹情留。难言处,良宵淡月,疏影尚风流。” 痛过之后,词人对梅的爱对梅的惜并不停留在顾影自怜同病相惜的层面上,“莫”“须”“尚”等几个虚字的接接使用,又将词之境致扬起来,使人看到些许希望,也从这希望里盘剥出词人之心性,虽飘零于世,亦“扫迹香留”“疏影尚风流。”
这阕《满庭芳》有几处词意的起伏,又都在“虚”字(词)的锤炼使用上,精准恰当,起到了很到的转折、衔接、融通和推波助澜的作用。
当然,虚字的应用,只有经过反复地推敲,才能正确地表达作者的本意,不至于引起读者的误解。诗词的艺术境界,乃是“句中有余味,篇中有余意。”
除了内容精心营构之外,虚词的运用,也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语法手段。而虚字的用法变化多端,既无定法,也无定数,故而古人有用实字易,用虚字难的感慨。那么,什么是虚字、虚词呢? 下面我们具体来讲一下:
二、什么叫虚字(词)?
张炎《词源》有《虚字》一条:“词与诗不同。词之句语,有二字、三字、四字至六字、七八字者,若堆叠实字,读且不通,况付之雪儿乎?合用虚字呼唤。单字如‘正’、‘但’、‘甚’‘任’之类。两字如‘莫是’、‘还有’、‘那堪’之类。三字如‘更能消’、‘最无端’、‘又却是’之类。此等虚字,却要用之得其所。若能善用虚字,句语自活,必不质实,观者无掩卷之诮。”
沈义父《乐府指迷》也有一条讲词中用虚字的。他说:“腔子多有句上合用虚字,如嗟字、奈字、况字、更字,料字、想字、正字、甚字,用之不妨。如一词中两三次用之,便不好,谓之空头字。”。
对于“虚字”这个词,可以指词性,也可以指其在文学作品中的作用,甚至于可以是指该字词,用在句中、词中的情绪感觉。从定义上是指,不能单独成句,意义比较抽象,而具有一定语法意义的词。如介词、连词、助词。
古时候,没有象现在这样严密而规范的语法研究,对字词的划分,就是简单的虚、实之分,而实字实词,很直观,就是指可见可感的名词,动词。其余形容词、介词、语气词等,稍微抽象一点的,都划在虚词范畴内。但随着语言学术研究的不断完善,这种简单的虚实划分,显然不够。
按现代汉语的划法,虚词,按分类有介词、副词、助词、连词等,而古代虚词比较简单明了,统共十八个而已。即“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那么,这十八个字,用在词中,毫无疑问是为虚词了。
不过在诗词中,我们会发现,随着语言的丰富,虚词也日渐增加。所以,今天探究古诗词中的虚词,就不能仅局限于上面这些了。下面来看看,在实际应用中,常用的虚词:
(1)副词有:忽、 独、犹、偏、空、自、应、尽、欲、宁、须、皆、更、渐、还、又、莫、直、只、早、漫、恰、纵等。
(2)介词有:于、从、与、和、替、将、向、以、为等。
(3)助词有:罢、得、却、煞、杀、来、将、堪、也等。
(4)连词有:与、及、且、虽、而、况、但、犹、因等。
有时,一些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亦可作虚词解,如:怕、恐、怜、惜、看、应、念、记、问、料、想、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