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印心·学而篇·第15至第16章(“贫而无谄”与“贫而乐”之别)

论语印心·学而篇·第15至第16章(“贫而无谄”与“贫而乐”之别)

2017-07-09    04'47''

主播: 恩悦书院

112 6

介绍:
(1-15) 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子貢曰:“《詩》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歟?”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 【疏】   此章論上下兩境界、一體兩面。貧僅能無諂,未能樂,富則未能好禮,僅止無驕而已。貧而樂,富則能好禮。觀人貧,知其富之態。人焉廋哉,人焉廋哉。此一體之兩面。   貧而無諂,富而無驕,其人自知己貧、己富。至貧而樂,富而好禮,則貧富兩忘, 入聖流矣。此上下兩境界。 【鈔】   貧、富,是在任何不同境界之下,都可能遇到的環境。不同境界對相同的環境,反應也是有高下的。   “貧而無諂,富而無驕”是子貢認為不錯的境界。“貧而樂,富而好禮”是孔子在同樣環境之下更高的境界。   貧,只能做到無諂,等他哪天他富了,他也只能做到無驕,做不到好禮。兩者境界截然不同。   所以,看人不發達的時候,可以知道他發達的時候是什麽樣子。我們的努力,就是在不發達的時候,修到某個境界,等到候發達的時候,才能承受得住。   “貧而無諂”跟“貧而樂”境界的差別在於:一個知道自己貧,認為自己貧;一個不認為自己貧,因此也就不認為自己富。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6-11)顔回能做到這一點,是因為顔回根本不覺得自己窮,因此心裡還總是樂呵呵的。 (1-16)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疏】   人各有天命,求之在我,人知與不知,毫無交涉,故不患人之不己知,故“古之學者為己”(14-24)。不知人則無能以成天命,自立且不能,遑論立人,故患不知人也。 【鈔】   子曰:“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學問是自己完成自己天命的學習、準備、和努力,跟別人無關。不把握住這一點,學習只求找個工作,讓人知道自己,那也就太作賤自己的生命了。自己的生命,難道就只值那點吃飯、買房的錢?人活著,就只爲吃飯、買房而努力,不太沒意思了嗎?如果只是那樣,有什麽好活的? ###作者:恩悦书院山长 尹建维先生 朗读:罗宇星同学  更多内容请关注微信公众号“恩悦书院”,感谢您的收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