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印心·公冶长篇·第18至第22章(任何有活力的人都动能十足)

论语印心·公冶长篇·第18至第22章(任何有活力的人都动能十足)

2017-11-09    12'17''

主播: 恩悦书院

75 3

介绍:
(5-18) 子曰:“臧文仲居蔡,山節藻梲,何如其知也?” 【疏】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與祭,如不祭。”(3-11)。故知夫子亦祭神,且虔誠恭敬。夫子確知鬼神之存在。此病臧文仲其“居蔡”事鬼也。譬若雖知黑社會存在,亦敬而遠之,然不諂事、敬禮也。藏文仲確乎不智。   子曰:“事君盡禮,人以為諂也。”(3-17)。敬與諂,在存心、在其度、在深刻不同也。 【鈔】   許多人燒香拜佛,爲了是求保佑。我常想、常說、也常笑:難道佛菩薩就像黑社會老大,拜祂,祂就保佑你;不拜,祂就不理你?如果是這樣,佛菩薩還是遠離些好,這就太勢利了,就不是佛菩薩了。敬畏和畏懼,尊敬和諂媚,看起來差不多,實際上差非常多。這就是人的心態問題、程度問題 。孔子在《論語》裏面,替我們剖析了非常多似是而非的概念。 (5-19) 子張問曰:“令尹子文三仕為令尹,無喜色;三已之,無慍色。舊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崔子殺齊君,陳文子有馬十乘,棄而違之。至於他邦,則曰,‘猶吾大夫崔子也。’違之;之一邦,則又曰:‘猶吾大夫崔子也。’違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疏】   個人操守、修持,僅個人之事。德行未及他人、不及百姓,皆不得謂仁。 【鈔】   孔子不輕許人以“仁”。要能夠對人、對世道有實質的幫助,才是所謂“仁德”。   有仁心,不見得有仁德。必須有造福別人的行動與結果,才能稱為德行。 (5-20) 季文子三思而後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 【疏】   竊有別解:一思當爲與否,二思何以行之。二思而已,不待三。   然此為竊借夫子之言別解,非夫子本意。 【鈔】   事前計劃絕對是好的,是重要的。這就是《孫子兵法》所說的:“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未戰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多算勝,少算不勝,而況於無算乎!”   但是孫子又說了:“故兵聞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動作要快,那豈不是籌畫的時間就少了?   我個人認為:如果考慮與行動之間不能得到很好的平衡,寧可行動多些。尤其是剛開始,團隊還小的時候。團隊越大,影響越大的時候,還是要多動,但是需要慢些。   大家想想,任何有活力的人、企業、城市,是不是都是“動能”十足?不動,就沒有生氣。是要謀定而後動,但是重點是在動。 (5-21) 子曰:“甯武子,邦有道,則知;邦無道,則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疏】   朱注:“甯武子,衛大夫,名俞。按春秋傳,武子仕衛,當文公、成公之時。文公有道,而武子無事可見,此其知之可及也。成公無道,至於失國,而武子周旋其閒,盡心竭力,不避艱險。凡其所處,皆智巧之士所深避而不肯為者,而能卒保其身以濟其君,此其愚之不可及也。”   夫子贊甯武子之“愚”,我等難及,非坊間“愚不可及”之衍義。   百里奚於虞國滅後,隨侍虞君於晉,周旋左右,以護虞君,亦其氣節、忠誠異於常人,其愚亦我等不可及之處。百里奚日後為秦穆公相,成其霸業,非僅智術而已。   《中庸》:“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朱子治家格言》:“子孫雖愚,經書不可不讀。”讀經、讀史,學問思辨行,乃培氣節、養正氣、學剛毅最佳法門也。 【鈔】   一般人說“愚不可及”是非常愚蠢,是不好。但是當初這句話的出處就是這裡,孔子說甯武子愚不可及可是稱讚。   我個人認為,男人、或是領導最重要的品質是“擔當”。沒有擔當的人,是無法讓人欽佩的。一個普通的員工喜歡抱怨和指責別人都讓人不以為然,作為領導總是抱怨和指責別人,這就是推卸責任,沒有擔當。擔當是一種勇氣,是在困難的時候,能夠承受一切。擔當也經常是在困難的時候可以看得出來,也同時就是練習的時候。甯武子是有擔當的人,百里奚也是有擔當的人,在後面《堯曰第二十》裏面引用《周書、泰誓》一句話:“百姓有過,在予一人。”,這就是擔當,陽膚為士師,問于曾子,曾子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則哀矜而勿喜。”(19-19)。這也是擔當。說起來,先生不能照顧妻子,在外面有女朋友,讓妻子擔心、受驚,就是沒有擔當。   做個男人,做個領導,就是要有擔當!   甚至於,做個人就要有擔當。這才能真正仰俯不愧於天地之間! (5-22) 子在陳,曰:“歸歟!歸歟!吾黨之小子狂簡,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 【疏】   夫子嘆伯牛“命矣夫”(6-10)。夫子歸歟之嘆亦可謂“命矣夫”。然命雖由天生,卻由我使。夫子五十知天命後,以五十四歲高齡,風塵僕僕於道,十四年間,欲覓一平臺而不可得,不可謂不努力。歸歟之嘆若常人則消沉喪志,夫子不然,刪詩書、訂禮樂、贊周易、修春秋,教育後學而不輟,終成其千秋萬代功勳。體夫子歸歟之嘆,不可謂不淒涼,然聖人不以窮通減其志、弱其行。至聖不在天縱英才,在堅毅不拔。性格之鍛煉與磨練,豈淺淺哉? 【鈔】   看這句話:“回去吧,回去吧。”心中有無限淒涼。但是,雖然有落寞,但只有一下子,就又馬上振作,百折不回。真正成大功的人,不在聰明、不在才智、甚至不在智慧、不在能力,在百折不回的堅毅。   另外,人有才氣、能力、素質,斐然成章,但若是不知如何剪裁、終不成衣服,還是沒用。自己要剪裁自己,非常難,這又一次地讓我們體會到師父的重要。   再說一遍,師父,不是師傅,不是老師。是法身慧命的父親。對師父就像對父親,毫不懷疑、毫無貳心、有完全的信心。師父不輕易收徒弟,徒弟也不能輕易就認師父。 ###作者:恩悦书院山长 尹建维先生 朗读:罗宇星同学 更多内容请关注微信公众号“恩悦书院”,或者与小编联系,我们有专门的微信读书群,欢迎给节目留言,感谢您的收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