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 子曰:“伯夷、叔齊不念舊惡,怨是用希。”
【疏】
不念舊惡,不怨於人,人亦怨希。因果一如。
【鈔】
請參考 “晏平仲善與人交,久而敬之。”(5-17)鈔。
(5-24) 子曰:“孰謂微生高直?或乞醯焉,乞諸其鄰而與之。”
【疏】
若微生高直告諸乞醯者彼亦乞諸鄰,則美矣。
【鈔】
正直的人,不掠人之美,不奪人之功。微生高幫人要了一點醋,這是好事,但是來去沒交代得很清楚,因此不夠正直。這種事對於明眼人來說,是無法藏奸飾非的。
(5-25) 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
【疏】
無論怨與不怨,待人一本正道。所謂“友”者,若“毋友不如己者”之友,乃主動、積極之結交也。“匿怨”原無可非議,然失之於“友”。
【鈔】
心裡怨某個人,還笑裡藏刀地讓他認為自己是他的朋友,這種人不是正人君子,可以遠離這種人。但不是說,心裡對某個人有怨氣,就一定要跟對方吵架,要讓對方知道自己怨恨他,只是不會虛情假意地還跟對方主動交往罷了。
問題是,如果是對自己的主管不滿意,心裏不免有怨,是否就不跟主管交往、交流了呢?這不可能。但若還是若無其事地跟主管交流是否就是“匿怨而友其人”呢?
這作為一個家庭作業,讓大家去想想。
(5-26) 顏淵、季路侍。子曰:“盍各言爾志?”子路曰:“願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蔽之而無憾。”顏淵曰:“願無伐善,無施勞。”子路曰:“願聞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
【疏】
《論語》中,凡子路在,必率先回答,除“季氏有事於顓臾”章(16-1)子路自知其非外。子路之天真、魯直於此亦可見一般。
老者、少者,需人照顧,皆非社會中堅工作者。社會工作大眾,則需一“信”字貫穿全部。見“敬事而信”章(1-5)注。
【鈔】
孔子對“信”的重視,從這一章表達地最明顯。孔子的志向,如果他自己不說,在我們想像中應該是“天下大同”、“禮樂之邦”、“社會和樂”之類的。不是的,孔子希望“老有所終”、“幼有所養”,然後中間一大片做事的群眾,能夠都講“信用”。一個有信的社會,就是和諧社會,就是和樂社會,就是一個負責的社會。
(5-27) 子曰:“已矣乎!吾未見能見其過,而內自訟者也。”
【疏】
慚、愧二字,可好、可壞。不慚不愧,無法進步提升,枉為人。然若慚愧自責而罪惡感深重,則耗神無益。如何慚愧而不傷?須人肯定則傷。諸位細體之。
【鈔】
如果事情推到極致,知過能改,就能成聖人,因為只進不退;若是“茍志於仁矣,無惡也”(4-4),因為一直努力,只進不退,一定成聖、成德;若是真有智慧,也會一直努力,因為真智慧知道修身是最好的、知道怎麼修身,當然成聖、成賢。那爲什麽我們真的都想做好,卻一直無法做得很好呢?一在師父之有無,一在能否持續不斷的努力。這樣,才能看到自己看不到之處;這樣,目前的缺點,假以時日,都會被改正的。這樣,一定成聖成賢,成菩薩成佛。
(5-28)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
【疏】
夫子固天縱之資,然夫子之異於常人者,首屬好學。夫子自道:“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7-19)。云:“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7-20)。又云: “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7-2)。隨處可見夫子之好學。
人之聰明才智,天生不同,然人之深刻智慧,則後天學習。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也,習相遠也”(17-2),人之不同,在學習也。
【鈔】
一個人好學,又有師父,前途不可限量。孔子真正異於其他人之處,就在他的好學。
但是,好學,還必須是心性上的學習。若是學習技藝、工藝、琴棋書畫等等,還不是重點。
###作者:恩悦书院山长 尹建维先生 朗读:罗宇星同学 更多内容请关注微信公众号“恩悦书院”或与小编联系,我们有专门的读书群,欢迎您的收听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