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杯敬故乡,一杯敬远方(冯雪盈)

一杯敬故乡,一杯敬远方(冯雪盈)

2018-09-14    09'11''

主播: 窗外的人🚀

1442 1

介绍:
一杯敬故乡,一杯敬远方 文/冯雪盈 那天在厨房看见室友正在切一块德国熏肉,难得在这美食荒漠般的国度里看到这么熟悉的食物。问他,这看起来不就是中国的腊肉嘛。室友一边切一边兴致勃勃地回忆起从前过年的时候一家人一起做腊肉的情景。新鲜的猪肉切成块,用盐腌好挂起来,再用橙子皮橘子皮或者中草药加到炭火里用烟熏烤。他说,奶奶每年过年都会做好多腊肉,然后分给家人。作为土生土长的北方人,听着不禁觉得新奇。虽然不曾做过腊肉,也很少吃腊肉,但对那言语间流露出的家人间的那份默默温情,却是再熟悉不过。不一样的习俗,不一样的食物,甚至不一样的语言,但记忆里过年的味道却是一样的慰藉人心。 多年不见的老朋友问我过年回不回家,我说现在一边上班一边写论文,今年怕是回不去了。体会得出,她那句“后会有期”里包含了多少失望和无奈。多少“再见”却是再也不见。想起许多多年未见的老同学,还是记忆里那些长着娃娃脸的毛小孩。如今不少都已经为人父母,或是在故乡或是在远方安身立命。忽然明白了小学毕业回学校那天,老师语重心长对我们说的那句,“珍惜这一天吧,许多人或许今天以后再也不会相见”。当年那些一脸懵懂的少年,嬉笑怒骂着走出校园,一朝如风中的蒲公英散落天涯。以为未来很远,其实就在眼前。 若不是朋友提醒,根本不记得已经是小年了。异国他乡,对年节的感觉也愚钝起来。好多年,都是母亲温柔地提醒,“今天是腊八要记得煮粥喝呀”,“元宵节你那里买得到汤圆吗”,“过年不要忘了吃饺子”。很多时候也只是温柔地敷衍着,想到中国人的时间感大概藏在味觉里。初一的饺子,十五的汤圆,端午的粽子,中秋的月饼。从来都只把这些习俗当做锦上添花的装饰,若是刚好想起是什么节日,就应景地吃上一口。且一边自嘲着一边庆幸着自己是个对食物没什么追求的人。只是,一个饥肠辘辘下班的晚上,连去超市买速冻披萨的力气都没有了。回到家,看到冰箱冷冻格里还剩下一个妈妈包的粽子,突然就热泪盈眶了。不是把年节藏在了味觉里,而是把爱藏在了食物里。 上大学的时候寒假回家都是在圣诞节前后,好多年来农历新年都没有回家。跟母亲说抱歉,她却一脸明媚地说,你回家的日子就是过年呀。忽然想起那句“有妈的地方就是家”,原来家人相聚的时刻就是过年呀。可是相聚也是不易。去年春节是外婆去世后的第一个春节,感恩的是,刚好从台湾回去还有一阵才开学,可以陪母亲一段时间。今年过年是真的回不去了,买了母亲最爱的番荔枝寄过去。想起那年我们在海南第一次吃番荔枝,两个人都瞬间爱上了这种美妙的味道。从泰国的榴莲,到海南的菠萝蜜,从德意志的蓝纹奶酪,到法国的可丽饼。一起走过千山万水,也一起尝遍大江南北,母女间相同的喜好也是难得的缘分。 更难得的是母亲从吃这件事上教会我勇敢去尝试。从前的我,总是在熟悉的餐馆点同样的菜,母亲却总喜欢开发不同的菜色品种。她的哲学是,大不了不好吃就不再点了呗。生活何尝不是一样?圄于一己的舒适圈固然安全,但却也失去了发现更广阔世界的可能性。敢于尝试,不断开拓,需要勇气更需要智慧。尝试和开拓的代价或许就像如今的我们一样天各一方。但心照不宣的,是对自己曾经的选择和现今的生活都无愧于心。 故乡或远方,藏在过年时的一杯酒里。似乎总是怀念回不去的旧时风物,年节里的温情,藏在味道里的爱和思念。但过去的不必挽留,未来的不必忐忑。一年过去,一年又来,生活从来厚待认真待它的人。 【作者简介】冯雪盈,河南开封人,毕业于河大附中,本科就读于香港中文大学,研究生毕业于德国曼海姆大学,现已工作。 【朗读者简介】窗外的人,本名娄文献,一个热爱诗歌、热爱朗诵、热爱生活的人。“三人行”读书分享会发起人之一,河南省朗诵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