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想漫談-材官將軍

李想漫談-材官將軍

2016-08-14    19'10''

主播: 「李想」

160 9

介绍:
漫談材官將軍 前兩天的一分鐘語音提到一個官職叫材官將軍,在《漢書 文帝紀》和《史記 孝文本紀》裡提到這個官職,但是沒有具體說是哪一位擔任材官將軍,但是我曾經和大家一起分享過的語音《史記 韓長孺列傳》裡,就提到過韓安國就擔任過材官將軍,當時由於篇幅的限制,並沒有細說這個官職。那今天就專門來聊聊「材官將軍」 最早,材官的出現,我能查到的,就在秦朝。其實更早也有同樣的字眼,但是也就在戰果末期,也是在秦,不過就是還未統一以前的秦國。 在商鞅變法以前,軍隊由兩部分人組成,貴族和平民。貴族是軍士,上陣衝殺的,在前面的,擊鼓的,駕車的,在車上實行戰鬥任務的,還有代表本國標誌的舉旗手都是貴族,而平民更多的是充數,只有進入到混戰,平民士兵才進入戰鬥狀態。 可見平民士兵在不打仗的時候是處於鬆散狀態的。為了有效管理在非戰爭時期的平民,其實也就是農民,站在軍隊管理的角度上,就形成了一個制度,叫材官制度。說到底就和今天的預備役差不多。 然而當商鞅變法之後,秦國實質上就進入到了舉國軍隊的狀態,用我們不太愛聽的稱呼,就是「軍國主義」。那材官制度所能管轄的,範圍就變得非常大。 當秦統一之後,這一制度就被被保留下來,而管理預備役的將軍就叫材官將軍。不過這時要還用預備役這個概念來理解,就不對了,因為將士人數眾多,而且戰鬥力相對不那麼強,於是慢慢地,材官所涵蓋的意思就變成了今天的後勤保障部的概念。 所以出兵打仗的時候,除了領兵打仗的將軍外,還有運送糧草輜重的部隊,那個部隊就是「材官」,這時就把管這支部隊的將領叫做材官將軍。講到這裡,我們就能理解為什麼韓安國作為材官將軍鎮守漁陽、上谷時,那麼看重屯田,就是因為他那些田裡的產出,除了自己部隊吃以外,還要做為戰略儲備屯起來的。 然而,除了後勤保障之外,材官由於是從預備役的概念開始的,所以不太可能讓預備役,也就是普通農民去騎馬打仗,或者還要駕駛戰車,所以都是靠兩條腿行軍。這就又和車騎將軍相對應。車騎將軍是統領那些能騎兵和車兵,在冷兵器時代,那就是機動化部隊了;而材官將軍所統領的,都是步兵。 從這樣的一個配置上又會發現,車騎將軍的部隊適合在平原上展開長途奔襲的戰鬥,而材官將軍所率領的部隊,則更適合山地、沼澤地戰鬥環境。 然而這些戰鬥環境其實對於「材官」來說,是附帶功能,他們最主要的就是後勤保障。但是我們從漢朝開始往後看,當王朝興盛,中央的行政管理能力能延伸到地方的,那「材官」制度就會發達,因為有田可屯、有地可種。但是到了王朝的中央管理不到地方的時候,地方就會開始土地合併,土地就會被地方豪強所控制。這樣一來,地中央管不到了,種出來的糧食也就不歸中央所有了。這樣既沒有地種,有沒有糧食輜重可以管理,「材官」制度就勢必衰微。 那有人說,從隋唐開始,就看不到「材官」這個字眼了,那我們憑啥知道「材官」制度是否衰微呢? 的確,我看到過出現最晚的「材官」這兩個字,也就在《南 陳書》裡了,南陳就是東漢三國之後,魏晉南北朝時期,南朝的宋、齊、梁、陳的陳朝了,在往後就沒有了。 不過不是說後來的朝代都大權旁落,只不過是稱呼有點不同,比如在唐、宋,府兵制就和「材官」很像,而到了唐和明的衛所制度也算是「材官」制度的一部份,到了清朝,八旗制度活脫脫的一個「材官」制度的翻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