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夜喜雨---杜甫

春夜喜雨---杜甫

2019-03-05    07'46''

主播: 伊彤Lucky

130 1

介绍:
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同样是写春雨,杜甫这首诗有另一种调子。 没错,孟浩然的重点在雨后初晴,杜甫在夜雨乍到。 那可真是好雨呀!它的到来是那么及时。谁都知道,一年之计在于春,春雨贵于油。怎么刚刚开春,就下了起来?莫非这场春雨是有心灵感应,通人情,知好歹,清楚农业生产需求的? 何况它又是那样地懂事:白天下雨会妨碍农作,狂风暴雨又会破坏嫩苗,悄悄地随着春风在暗夜里飘然而至,轻柔幽细一声不响地滋润大地和万物,才是用心良苦,也才恰到好处。 随风潜入夜,是灵性。 润物细无声,是温情。 雨之好,不仅在及时,更在体贴。 不过,这也只是雨好,不是诗好。 诗,又好在哪里呢? 先看开头。 开头是大白话: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奇怪!诗贵含蓄,杜甫会不知道? 当然知道。 那么,为什么要用这样的大白话来开篇? 因为那雨实在太好,不能不大声喝彩;也因为自己的喜悦之情无法按捺,忍不住脱口而出。更重要的是,只有明白如话,才能直指人心,也才能让人眼睛一亮。 所以,这里不能含蓄,必须直白。 接下来的两句首先是纪实:那雨是悄然而至毫不张扬的,因此不觉入夜,却已随风而入夜;不闻有声,却已润物于无声。 但,写实的背后有用心。 雨随风至本是常规,说“潜入夜”就有了人情味。 雨润万物本是常理,说“细无声”就有了亲切感。 悄悄到来,细细滋润,才叫做体贴入微。 那不动声色的感觉,便全靠这两个字来传达。 这就叫传神,也叫炼字。 只用了两个字,就出神入化。 传神的同时也传了情,喜爱之情正可谓跃然纸上。 现在再看上半段: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这四句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笔调明快,语气轻松。 落笔也都在雨上。 但是紧接着,诗人却笔锋一转写到了雨中之景: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是啊!田野上原本若隐若现的小径,此刻已经与低垂地面的乌云融为一体;一团漆黑之中,只有江上的渔船灯火独自明亮,更显得雨意正浓。天地之间,充满了那及时雨的浓情蜜意。 这是怎样的雨夜啊! 春水都要从纸上溢出来了。 的确如此,要不怎么说“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锦官城就是成都,杜甫这首诗正是在成都写的。 这两句话的意思是:第二天早上你去看看吧,那些被雨水浸透的花儿都是沉甸甸的。 那么,这是诗人的想象,还是亲眼所见? 并不重要。要紧的是,这句话中的“重”要读重量的重,不读重复的重。重量的重才有沉甸甸的意思,也才符合诗的要求。 没错,这是一首五律,也就是五言律诗。 五律是格律诗,必须注意下面这几个字的读音: 俱:平声字,读如居。 看:平声字,读如堪。 重:去声字,读重量的重,不读重复的重。 比较难掌握的是入声字,读不出来,也没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