慷慨的前提
“我们不只是一些脆弱的芦苇,我们更是一些平庸的芦苇,是深深地沉湎于世俗的芦苇,湿漉漉的叶片坠满了简单而低层的欲望。或许,这就是普通的芸芸众生不可超越的命运。”我不知道这段话是谁说的,但不管是谁说的,看后都觉得心里冷冷的,尽管有初升的太阳相伴,心仍然像进入严冬的深夜,舒展不开,潇洒不得,慷慨不起来。我想,这芦苇也有被风吹起来,腾飞一番的时候,但又难免不是不由自主的。 帕斯卡尔虽然说过“人只不过是一根芦苇,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却是一根能思想的芦苇,像芦苇一样在风中摇摆却承载坚定的思想。在39岁的短暂的生命中,他发现了欧几里德第32命题,制造了人类有史以来第一台计算机,留下了“帕斯卡尔定律”,天才地揭示了人因思想而伟大这一动人的主题。上帝给他的时间并不慷慨,而他的回报却是慷慨的。在他身上短暂与慷慨结合的令人难以置信,以至他的当代人和后来人不能不慷慨地将数学家、物理学家、发明家、哲学家、散文大师等桂冠都戴在他的头上。 思想并不需要富有。懂得在艰苦中扎根,在贫瘠中生发。一位知名人士第一次见未来的岳父母,得到的见面礼是这样一句话:“生活能苦熬,工作能苦干的孩子总会有出息。” 我喝汤药,习惯于慢慢品,似乎苦中也有香甜。我对人生的况味也如此理解。 人生的追求是为过苦河,入苦海,离苦得乐?老子、孔子、释迦、**都有回答,不过,也都是一家之言。 据说,《****》是置于***和宋美龄床头的书。书到手五年了,却只碰过几次。不为甘泉,不为走过黑门的山路,只为有一份慷慨。然而,我并非不知道慷慨的前提是“有”。有什么,有是什么,是甜、是苦、是无、是空、是是、是非,则是一个更加广阔深邃的问题。
慷慨的前提是富有,是历经苦难的富有。
据说社会是一个大染缸,如若抵制不住诱惑,被利欲熏心,便如同行尸走肉。这是可怕的。但我不怕书的诱惑,希望在书的诱惑下多一些对知识、智慧、圣洁的灵魂的“利欲熏心”。不仅得到心的安宁,灵的升华,慧的纯净,而且为慷慨解囊积累一些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