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512群里读文录音

20200512群里读文录音

2020-05-12    26'06''

主播: 🎶心兮若云

316 0

介绍:
古诗词品读: 《生查子·情景》 宋代 :姚宽 妾如陌上尘,郞似堤边絮。相见两悠扬,踪迹无寻处。 酒面扑春风,泪眼零秋雨。过了离别时,还解相思否? 译文:妾我像路上扬起的尘土,郎君像河堤边生长的柳絮。匆匆相见即离别,今后到哪里去寻找你的脚步。相逢时我们因幸福而饮酒面容绯红,就像迎接扑面而来的春风,如今我们泪眼相对地别离,泪水挥洒如同秋雨。过了这悲伤离别的一刻,分手之后你是否还会把我想起。 赏析:这是一首闺词。全词以女主人的口气道出,不作雕饰,自然流畅,一气呵成。这首词由八句组成,其中有六句使用了比喻。首句“妾如陌上尘”,次句“郎似堤边絮”,并非各以一物为喻,而是互文见意,言妾亦如陌上尘,郎亦如堤边絮。尘与絮悠扬飘荡,无辙可循。尘与尘相遇,絮与絮相逢,聚乃偶然,散亦无法觅其踪迹。把两个人遇合方式的特点,通过尘与絮的“相见两悠扬,踪迹无寻处”体现出来,喻义明确,词篇的表现力因此加强,引人入胜。 2020年5月12日 今日夜读 “雲之梦”荐读文字第385号: 我开始不太喜欢绿。觉得太生机盎然,太春天,太让人有阳光的感觉。我喜欢那些更萎靡的东西,带着颓迷与堕落才好。 是从张爱玲的文字里喜欢绿的。特别是苍绿老绿,那种暗暗的潮湿的苔绿。张爱玲说,一个人穿雨衣,像一个绿色的药瓶,也只有她才写这种比喻。她又写,你尽有苍绿。在苍绿中有安详的创楚,她不是树上拗下缺乏水分褪了色的花,倒是古绸缎上的折枝花朵,断是断了,可是非常的美。“你尽有苍绿。”这句话凉意蚀骨,让我对绿充满了孩子一般的贪婪。 绿总是有生机的东西。朱自清写过《绿》,我大致都忘却了,因为里面的绿过于欣喜与完美。我记忆中的绿,是脱了冬天的棉袄,在乡下奔跑着,外婆带我去采榆钱,榆钱能裹在面里,有田野里的香,我总是爬到很高的榆钱树上,一把把地把榆钱撸下来,嫩绿的时候最好吃,老绿了就不能吃了。 后来榆树死了,我也远离了童年和曾经的小镇。可是那春天,那绿绿的榆钱,几乎定格在我的童年里,就像黑白的旧电影,什么时候想起,都有刹那间的销魂。 ——摘自雪小禅《绿出一片碧》 [玫瑰][咖啡]美文赏读: 没有穿过绿裙子,甚至没有尝试过,倒是红裙子遍地,也俗得开了花。所以,我在十九岁时看到一个肤色极白的女同学穿了绿裙子,我简直是有些呆了。 她瘦,而且高,皮肤近乎透明,那绿裙子似一滴水一样,在她身上游荡着,她像是穿着一个春天——那么动人,那么鲜翠欲滴。我没看过穿绿比她穿得更好看的女子,甚至超过杨丽萍的孔雀。再后来穿墨绿好看的是一个外国女子。在寒冷的冬天,我们去798看洪晃的《乐》杂志社,迎面走来了穿墨绿大衣的女子,那样冷的冬天,裸着小腿,眼睛深深陷进去……我花痴一样跟了她好久。 后来我看过一篇小说,写女人勾****穿着果绿色内衣,好像一只丰满的苹果。原来,这果绿色内衣,比黑要生动,比白要诱惑,比红要贴切。年轻娇媚的女子穿着果绿色内衣,想想就要流口水,别说男人,女人也会喜欢吧! 琉璃工坊的东西我是喜欢的,那里面绿色居多,碧绿碧绿的,让人看着都有禅意。看到一只碧绿的碗,想象里面盛了雪,一下子感动起来,好像遇到爱情似的。那绿,透明,不掺杂任何东西。素心花对素心人,人若活到琉璃,爱要是爱到琉璃,还有什么解不开?三千情结,轻轻一捻,也全是这绿色吧! ——摘自雪小禅《绿出一片碧》 [玫瑰][咖啡]美文赏读: 有人写过一首诗,说一个人的爱情,像翠鸟一样绿,像翠鸟一样的羞涩。这是多么奇妙的比喻!羞涩应该是红的,可如果爱了,就是压不住的好,一树怒绿,发了疯,就要绿给你看,绿出个青山常在,绿出个碧波荡漾。 秋天去九寨沟,终于见到了那九寨归来不看水的绿。那水是太透明太绿,近乎悲伤了。我看着水中自己的倒影,也妩媚起来,也带几分绿了。 太美的东西总是会破碎,就像曾经像翠鸟一样绿,像翠鸟一样的羞涩。如果离散了呢,那绿会苍了老了,会如一块凝固在衣服上的绿渍子,越看越不喜欢,恨不能抠了去剜了去。 我总是想象我的老年,大概也会像一把苍绿一样,凝固了,呆了。可它究竟是绿呀! ——摘自雪小禅《绿出一片碧》(3) 现代诗歌赏读: 《爱一个人》 作者:海桑 爱一个人 并非他完美无缺 实在是不得不爱他 我没有时间去等 等一切完好的时候才发生爱情 等可以永远爱着的时候才发生爱情 我只能爱他本来的样子 就已经爱上了一个世界 不必去想象日后的天堂 天堂不在天上 谁爱着,谁就是天堂 2020年5月12日 午间赏读 “雲之梦”荐读文字第384号: 隋朝末年,隋炀帝变本加厉,愈加骄奢,荒淫无度。官府横征暴敛,民怨沸腾。公元611年,隋炀帝一意孤行,发兵远征高丽。老百姓心中长期压抑的怒火终于点燃。山东王薄、河南李密、河北窦建德、江淮杜伏威,到处是农民起义的旗帜,到处是反抗暴政的呼声。 太原留守李渊本为隋朝命臣,但长期得不到隋炀帝信任。李渊与窦皇后次子李世民认为,只有拥兵自立,才能保住家族地位和利益,并趁机扩张势力。在李世民的反复劝说下,李渊终于起兵。短短半年,李渊父子统率的军队超过20万。公元617年三月,隋炀帝被杀,隋朝灭亡。同年五月,李渊在长安即位,改国号唐。 随后,隋末农民战争变成唐朝统一全国的战争。公元624年,各地农民军和割据地主武装被彻底消灭,山河归一。统一中国的不朽功业主要由李世民领导下完成。李世民战功赫赫,遗憾的是,他没能成为太子。天下必归枭雄。于是,一场流血政变就在眼前。 ——摘自纪录片《中国通史》解说词2020年5月12日 今日早读“雲之梦”荐读文字第383号: 三毛说: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看过的书籍都成了过眼云烟,不复记忆,其实他们仍是潜在的。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里。 杨澜说:女孩子上那么久的学、读那么多的书,不过是为了就算最终跌入繁琐,洗尽铅华,同样的工作,却有不一样的心境,同样的家庭,却有不一样的情调,同样的后代,却有不一样的素养。书读到了最后,可以让我们更宽容地去理解这个世界有多复杂,更得体地在这个世上生活。 世上的事,只要肯用心去学,没有一件事是太晚的。在人生的前期你越懒得学,懒得做,在人生的后期就会变得越艰难。不是说什么东西非学不可,而是在学了之后,你会变得更好,所谓技多不压身,你多一门本事,以后就少一次求人的屈辱。学习,不是非做不可的事,而是想要去做的事……学习,不是为了考试,而是为了成为出色的大人。 ——摘自网络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