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13日 今日夜读 “雲之梦”荐读文字第388号:
冬天的洋槐便静静地沉默。它赤裸着全身一无遮挡,向我展示它的挺拔与骄傲。或许没人理会过它的存在,它活得孤独,却也活得自信,活得潇洒。雪后的槐树一身素裹银光璀璨,犹如在阳光中回响着的一曲庄严华丽的交响乐。寒流摇撼它时,它黑色的枝条俨然如乐队指挥庄严的手臂,指挥着风的合奏。树叶落尽以后,树权间露出一只褐色的鸟窝,肥硕的喜鹊啄着树枝喳喳欢叫,几只麻雀飞来飞去到我的阳台上寻食,偶尔还有乌鸦的黑影匆匆掠过,时喜时悲地营造出一派生命的气氛,使我常常猜测着鸟们的语言,也许是在提醒着我什么。
四季的洋槐便如一幅幅不倦变幻的图画,镶入我窗口这巨大的画框。冬去春来,老槐衰而复荣、败而复兴,重新回来的是原来那棵老槐;可是,我知道它已不再是原来的那棵槐树了——它的每一片树叶、每一滴浆汁,都由新的细胞、新的物质构成。它是一棵新的老槐树。
年复一年,我已同我的洋槐度过了六个春秋。在我的一生中,我与槐树无言相对的时间将超过所有的人。这段漫长又真实的日子,槐树与我无声的对话,便构成一种神秘的默契。
——摘自张抗抗《窗前的树》
2020年月日 午间赏读 “雲之梦”荐读文字第387号:
公元626年初夏的一个清晨,十几个士兵埋伏在玄武门外,此刻,他们只等待一个人的发令。
他们的将领正是唐高祖之子——李世民。这一天对他而言将是一场你死我活的拼杀,他挑选了最得力的尉迟敬德等九员大将与他同战,而他对战的目标,竟然是自己的亲兄弟——太子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
此时刚刚走出玄武门的李建成和李元吉感觉情况不妙,但为时已晚。李世民出现在眼前,他高声叫住二人。仓皇之间,李元吉欲拉弓射杀李世民,然而忙乱之下,竟然三次都无法张弓搭箭。反倒是冷静的李世民取出弓来,一箭射去,当场将太子李建成射死马下。随后双方展开混战,李元吉也中箭落马。
这就是著名的玄武门之变。
两个月后,唐高祖李渊被迫交出兵权,并下诏退位。李世民登基,是为唐太宗,改年号贞观。
杀兄逼父,这种人间惨剧自然有悖于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李世民通往皇权之路与隋炀帝有类似之处,甚至更为血腥。但在后世帝王将相眼中和传统史家及文人墨客的笔下,对二者的评价却有天壤之别,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摘自纪录片《中国通史.贞观之治》解说词
古诗词品读:
《乡村四月》
宋代 : 翁卷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赏析:这首诗以白描手法写江南农村(今乐清市淡溪镇一带)初夏时节的景象,前两句着重写景:绿原、白川、子规、烟雨,寥寥几笔就把水乡初夏时特有的景色勾勒了出来。后两句写人,画面上主要突出在水田插秧的农民形象,从而衬托出“乡村四月”劳动的紧张、繁忙。前呼后应,交织成一幅色彩鲜明的图画。
农历四月的江南,山坡是绿的,原野是绿的,绿的树,绿的草,绿的禾苗,展现在诗人眼前的,是一个绿色主宰的世界。在绿色的原野上河渠纵横交错,一道道洋溢着,流淌着,白茫茫的;那一片片放满水的稻田,也是白茫茫的。举目望去,绿油油的禾田,白茫茫的水,全都笼罩在淡淡的烟雾之中。那是雾吗?烟吗?不,那是如烟似雾的蒙蒙细雨,不时有几声布谷鸟的呼唤从远远近近的树上、空中传来。诗的前两句描写初夏时节江南大地的景色,眼界是广阔的,笔触是细腻的;色调是鲜明的,意境是朦胧的;静动结合,有色有声。“子规声里雨如烟”,如烟似雾的细雨好像是被子规的鸣叫唤来的,尤其富有境界感。
2020年5月13日 今日早读 “雲之梦”荐读文字第386号:
浅夏入流年,又是一季蔷薇开。苏轼有诗曰:“荼靡不争春,寂寞开最晚。”蔷薇是春末夏初才开的花, 它有自己的坚持,不与春争艳。但它一来,就惊天动地,开出了满墙的繁华。从此,心思跌宕了,相思缠绵了,在这浅夏的苍穹岁月里,一眼千年,教人如何不陷落,如何不深爱?这是一场花事,一见就倾心,再见是倾城。
“绿树浓荫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蔷薇花,大多与藩篱为伴,生长在相对偏僻的街角院落,不开时,枝叶繁茂,是一墙一墙的新绿,浓阴碧翠,静静地徜徉在阳光里,等一场风来,寂寞的盛开。它开的风姿绰约,满墙的繁花在风中摇曳生姿,淡淡的清香流泻在幽深的巷陌庭院里,看似招摇,但我深知,它骨子里藏着的一直都是寂寞的悠远和静美。
——摘自网络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