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之梦”诵读群大型电视纪录片《江南.水源木本》解说词联诵

“雲之梦”诵读群大型电视纪录片《江南.水源木本》解说词联诵

2020-11-18    31'01''

主播: 🎶心兮若云

348 2

介绍:
大型纪录片《江南》系列解说词联诵(参诵的老师分别是水有五德、心兮若云、愉、肖枭、慧、糊涂、千里梦、默、流云、含梅、云、往事如烟、淡墨青衫、采薇、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等共十五位老师): 1、江南是中国最具特质和魅力的地区之一。世界上很少有国家/具备这种地理、历史和文化熔于一炉且呈现独特地方风情的区域。江南是一片充满神奇的土地,江南滋育了一代代学子文人的心灵和情怀。江南是一种追忆,一种缅怀,一种文化的反思和扬弃。 电视文化专题片《江南》用大文化的视野,力求将抒情、叙述与思辨融为一体,从电视人的视角全方位、多视点解读中国传统文化里一个饱含魅力的意象,诠释吴越文化的灵魂以及与江南有关的园林、山水、风俗、饮食、民居、市井、工艺、戏曲、经济、人文、思想,展现生态、形态、情态浑然天成的东方农耕文明、经济技术进步、乡土建筑文化、社会发展文脉等山河画卷。 《江南》是电视人高峰、杨晓民、周亚平和作家叶延滨等名家联合制作的一部艺术精品。该片总策划、总撰稿杨晓民说:“《江南》是一部展示中华区域文化的开篇之作,具有较纯粹的文化品质和很高的审美价值。在『越具民族性越具世界性』的今天,《江南》还是无数海外华人触摸中国文化根系的一幅生动、典雅、精致的人文镜像。” 2、第二集 《水源木本》节选   这是一个谜语:   二人下山说诗(丝)文,三炮打进四川城,   十月十日来相会,三人骑马一路行。   这个谜语的谜底是四个字:徽州朝奉。   按着国学大师胡适的说法,朝奉,原来指的是当铺中的工作人员,而徽州朝奉,则是一切徽州士绅和商人的泛称了。   乡间的道路是乡土做的。   就在这里,徽州朝奉走了出去,就在这里,贞节牌坊树了起来。   沿着这条乡间的道路,我们走进徽州。   徽州在黄山和齐云山之间,南宋淳熙《新安志》说,徽州是“山垠壤隔,民不染他俗”。   “山垠壤隔”,就是自为一体,独立成篇,“民不染他俗”,自成一家,别具一格。   而徽州的地望,素有“吴楚分源”的说法。“吴楚分源”就是说到了这里吴和楚有了一个分界,徽州,是江南的风貌,徽州又是江西的风气。   所以我们看到的徽州,是一个黑白的徽州。    3、黑白两色应该是徽州最本质的灵魂了。   黑是黑得彻底,白则白得坦然。   黑色瓦面,白色马头墙;它的青石板路以及两旁紧闭的黑色木门;白色的门罩,残缺的砖雕;阳光下溪水泛出耀眼的光芒;一个老太走过我们的身边,旧式的帽子下面藏着苍老的面孔,隐隐约约,我们看到了几缕白发。   黑白两色如果有声音的话,那一定是静与寂这两种声音。   所以我们看到的徽州,是一个旧气的徽州。   古意森森。   锈蚀的镜子。   或者,落满灰尘的条桌上的老式花瓶,没有插花,也没有插那把旧气的鸡毛掸子。   徽州是旧气的,旧得只剩下黑白两种颜色。   徽州的这种旧气是本质的,自然天成的,仿佛一个家教很好的小姑娘,见了人总是笑咪咪地问好。即使是做了媳妇,做了婆婆,也是心平如水的样子,心里知道生活是艰难的沉重的,即使是这样,家教很好的小姑娘脸面上也决不露出半丝懊恼。   与旧气相呼应的是“旧时月色”。这四个字真好。形容月亮的文字实在太多,而旧时月色。好像我们穿旧了的衣裳,那种初穿新衣时的拘束已过,剩下的只有旧衣裳的软绵与体贴。    4、所以我们看到的徽州,是一个幽暗的徽州。   这是时间与人生的缓慢幽暗。   时间走到徽州这个地方,忽然不想走了,它任性地停在路边桥上上,看风景去了。而人生呢,也在缓慢与幽暗之中徐徐地展开。   胡适说:“我是安徽徽州人。”   胡适的老家,是在徽州绩溪县城约四十公里的上庄。曾在这里为官的吴拙安赞美这一派风景是“其山清以旷,其水环以幽”。   就在这样的风景里,少年胡适诵读着“人心曲曲湾湾水,世事重重叠叠山”。   九年家乡教育,曾经让胡适津津乐道,让胡适深深怀念。   1959年,离开家乡多年的胡适,立在窗子前久久凝望。其实窗子外没有什么耐人寻味的风景,秘书生怕打扰了胡适的沉思,悄悄地退出房门。   就在这一瞬间,秘书听到胡适轻声背诵起了古诗:   “古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这一瞬间,胡适想起的,是远在千山万水之外的故乡徽州。 5、徽州有三绝——民居、祠堂和牌坊。   和名胜古宅相提并论,民居少了几分浪漫和华贵,多了一点平白和朴实,少了几分洗炼和超拨,多了一点散淡和随和,少了几分灿烂辉煌,多了一点人间烟火。   在徽州的老街上巷子里走走停停,如果说名人故居是一口古井,那么民居,就是一条河流了。日常生活是一个又一个活生生的正在进行的故事,这一些故事,应该是徽州从前以来的根源和因果,也是打动了我们的最初和永恒。   几层小阁傍山隈,六尺地重三尺开。游客不知人逼仄,闲评都说好楼台。   这是清朝人俞正燮《徽州竹枝词》中,有关徽州民居的句子。   由于特殊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限定,使明、清时期徽州民居的建筑形态,产生了一种别致的生动。这样的别致和生动,得到了以后岁月的认可并和徽州人日常的生活,达成了默契,从而在日积月累中,沉淀为坚决的理念和程式,沉淀为焕发着熠熠光华的乡土文化。    6、这样高低错落、起伏变化的山墙,就是徽州的“马头墙”   在徽州,无论是普通民居还是富商豪宅,几乎千篇一律地建造了这样的封火山墙,最初,是为了防范邻居失火,殃及自家,渐渐地,马头墙成了徽州民居的装饰,成了徽州这一方水土上永久的风景。    10、歙县棠樾村的清懿堂是专门为节妇烈女建造的祠堂,这在徽州,甚至在中国也是少见的。   清朝的时候,一位叫鲍启运的棠樾人为了纪念他的母亲建造了清懿堂,后来人叫它“女祠”。女祠的建筑规模并不比同村的宗祠或支祠小,在布局上也类似其他的祠堂。但是,女祠的大门不象宗祠、支祠是正面敞开,女祠是在山墙上开一小的边门,进女祠不走大门走边门,这反映出建造者在家族观念极强的环境中的一种顾忌、一种妥协。   立在严严实实,见不到一扇小窗的女祠前,我们感受到的不仅仅是恍若隔世的复旧感,更主要的,是加深了我们对徽州传统生活的理性认识。   11、外乡人称徽州人“徽骆驼”,徽州人说,是的,我们是徽骆驼。   徽骆驼实在是徽州人传统的性格和精神,是对徽州人刻苦奋斗全力开创精神的自赏和褒奖。   当年的徽州,所谓:“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加田园”,因为山地偏多耕地偏少,乡民们因生活的压力而背井离乡,出外做生意。渐渐地,徽州人因善于经商而声名大振,甚至还有了“无徽不成镇”的说法。   而在“海内十分宝,徽商藏三分”的背后,却是“徽商不蹲家,经营走四方”的飘泊和无奈。   牌坊,就是徽州人树在这一路风尘中的标志和符号。   12、现在,让我们将凝视的目光落在更远的地方,让青山绿水在我们的心里久久回荡,然后,让我们走向尘封的记忆,走向遥远年代的凄雨冷风。   “少小离家动别愁,杭州约伴又苏州,妾心难逐郎心去,折柳年年到白头”   蕴含在这一首《竹枝词》后面的,是一个叫作“记岁珠”的故事。   一对夫妻结婚三个月后,丈夫背井离乡出外经营生意去了。从此,守在家里的妻子靠着做一些刺绣活儿过日子,到了年底,就将日常积攒下来的另钱换回一颗珠子,这是她一年劳动的成绩,也是用来记住丈夫离开以后的岁月。   春来秋去,花落花开,妻子没有等到丈夫回家,就离开了人世。而终于回到故里的丈夫,看到的只有二十余颗记岁珠。    13、松籁箫条烛影幽,雨声和漏到西楼。金炉香断三更梦,玉簟凉生五月秋。   人寂寂,夜悠悠。天涯信阻暗凝愁,疏帘到晓檐花落,滴碎离心苦未休。   如果这一首徽州女人汪韫玉所作的《听雨》词,是造在纸上的贞节牌坊,那么,徽州的民间谚语“一世夫妻三年半,十年夫妻九年空”就应该是《听雨》的白话翻译了。   如果记岁珠能够说话,就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隐在这庄重神圣的贞节牌坊后面的女人,她是有着怎样的凄凉和辛酸啊。   然而,关于贞节牌坊,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我在山际,你在天涯”的绵绵相思,更加震撼人心的是富裕商贾对徽州社会礼仪的重新规范。   烈妇贞女、婆媳同孀、未嫁守寡、殉夫自缢。   这一些贞节牌坊树立起来,多少个鲜活生命暗淡下去。    14、和《儒林外史》中“徽州府烈妇殉夫”描绘的情节仿佛,林纾的《畏庐琐记》中,同样记载着这么一段惨烈的故事:   “少妇丧夫,不能存活,则遍告之亲戚,言将以某日自裁。而为之亲戚者,亦引为荣,则鸠资为之治槥。”   亲戚们象过节一样的高兴,大家凑一些钱,请来乐队吹吹打打,那一位少妇自然也不能闲着,穿上了节日的盛装,游历坊市,一些家境富裕的人家,还在自己门前设下宴席,少妇走过来,酒杯敬上去,然后“以颈就绳而殁”。   这一个瞬间,我们不知道是为牌坊的造型之奇、质地之精、雕刻之美而赞叹,还是为慨然登台的少妇和拍手称美的万众而悲凉。   当我们拖着沉重的步履走出昔日的记忆,再一次面对着倍感亲切的青山绿水,再一次在平和宁静的心情下打量徽州,我们的思绪禁不住地纷飞起来。    15、一切仿佛那么遥远,一切仿佛那么陌生,回首之间,我们又感受到了真实,又感受到了亲切。   “白云深处仙境”,这里就是“桃花源里人家”。   怡然自乐的徽州人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是的,徽州是民族的,天然的,同时也是悠久的,独立于世的,并渐渐地为世界所瞩目的。   当世界投来惊奇的目光,它们并不因此受宠若惊。   就是这样,徽州足以抵挡现代文明的喧哗与骚动。但是,它们神秘的面纱被撩开之后,许多东西会不会就在一刹那间烟飞云灭,永不再来?是不是某些神秘的东西真的不可讲述?是不是一个聒噪的世界里面,那种神秘的东西已经离我们越来越远?   爱默生说,我们相逢时,仿佛我们素味平生;我们分别时,好像我们从未分别。--就像我们的开始一样,我们就在这里说分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