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605“雲之梦”晚间荐读文字:
中国古代,一为文人,便无足观。文官之显赫,在官而不在文,他们作为文人的一面,在官场也是无足观的。但是事情又很怪异,当峨冠博带早已零落成泥之后 ,一杆竹管笔偶尔涂画的诗文,却又可能镌刻山河,雕镂人心,永不漫漶。
我曾有缘,在黄昏的江船上仰望过白帝城,顶着浓冽的秋霜登临过黄鹤楼,还在一个冬夜摸到了寒山寺。我的周围,人头济济,差不多绝大多数人的心头,都回荡着那几首不必引述的诗。人们来寻景,更来寻诗。这些诗,他们在孩提时代就能背诵。孩子们的想象,诚恳而逼真。因此,这些城,这些楼,这些寺,早在心头自行搭建。待到年长,当他们刚刚意识到有足够脚力的时候,也就给自己负上了一笔沉重的宿债,焦渴地企盼着对诗境实地的踏访。为童年,为历史,为许多无法言传的原因。有时候,这种焦渴,简直就像对失落的故乡的寻找,对离散的亲人的查访 。
文人的魔力,竟能把偌大一个世界的生僻角落,变成人人心中的故乡。他们褪色的青衫里,究竟藏着什么法术呢?
——摘自余秋雨《阳关雪》
20210605“雲之梦”午间荐读文字:
山西,因居太行山之西而得名,传说女娲在这里补天,后羿在这里射日,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炎帝,都曾把山西作为主要的活动区域,这里是“华夏文明的摇篮”,有文字记载的历史长达三千年。近代以来,当中华民族遭遇灭顶之灾,又是这片土地挺起了民族的脊梁,护佑了文明的火种,八路军三大主力挺进山西,创立了抗日根据地。山西,成为了全国抗战的战略支点。
究竟是人改变了环境,还是环境塑造了人,让我们换一个视角,凝视这片养育我们的黄土地。大约六亿年前,太行山还是一片汪洋大海,频繁的地壳活动,使太行山逐渐隆起,绵延400多公里,形成了黄土高原的东部边境。太行山的褶皱带逐渐发育为大断裂带,石灰岩受到流水的侵蚀,逐步溶解,大自然有着持久的耐心和工匠般的专注。峡谷毗连,曲流深敞,从高原发源的河流经过太行山流入华北平原,在很多地带留下崖壁夹持河谷的山水盛景。
在现代文明无处不在的今天,村庄并不寂寞,在太行山深处的岳家寨中,人们在这里更能找回返璞归真的生活态度。沿太行山系继续向北,25亿年的地质演化缔造了华北的屋脊——五台山,这座佛教名山“五峰耸立,顶无林木”,最高海拔3061.1米,高原草甸。冰川地貌和灌木沟壑,大自然罕见的大美地带中,珍藏了一片佛教寺庙群,这也许正是中国文化看待大自然的思想流露。
——摘自纪录片《飞越山西.山河》解说词(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