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911“雲之梦”早间荐读文字:
晨曦微漏之时,推开窗,有凉风扑面而来,隐隐中却有淡淡的桂香飘进窗内,不远处,偶有几声鸟鸣,静静听,还有秋叶簌簌而落的声音。雪小禅在《听雪》里说:“安静地听,它有一种空灵而清澈的寂寞之声。悄悄的,不惊扰,却也惊扰。不惊扰的是时间,惊扰的是心。”我听秋之落叶,亦是这种心静。仿佛时光不老,我等的人,正在来时的路上,他带来了诗意芳华,来赴一场盛世邀约之下的烟火人生。
然而,秋是艳丽的,又是凉薄的。有漫天桂雨香满地,亦有落叶梧桐凋碧树,有金秋硕果,亦有残花败荷,直到遇见那一树金灿灿的银杏,满目韶华,都落尽了那一片片金黄里,时光耀眼,盛开了光芒。那一刻,静美的秋,有了繁华,明艳艳的,似少年。如今,年华逝去,人生的路,风一程雨一程,山一程水一程,有些东西丢了,便再也找不到了。“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一阵秋雨之后,风越来越凉了,渐渐的,树叶凋零,终只剩一树枯枝。那一剪秋枝,矗立在天高云淡之下,突兀又极简,像一幅写意的山水画。
都说叶落归根,那是归途,是宿命,但绝不是衰败,而是碾落成泥更护花的新生。生命的意义,在这一番辗转入世与出世之间,轮回一世,繁华了一树,转而入了沧海,护了桑田,终是零落成泥,等待来年春暖花开,新芽吐露,又是一颗繁树。阳光薄凉,透过风中飘零的叶,我仿佛看见了岁月深处,那一场生命的孤旅。愿你不惊不扰,在盛世开出一遍繁花似锦。
——摘自网络文字20220910“雲之梦”晚间荐读文字:
清风推开浮云的遮掩,月光洒向壮美的河山。那一轮明月,经朝历代,圆了又缺,缺了又圆。青山万里,是游子追寻的脚步;长河百代,是慈母织补的衣衫。流淌的月华,泼洒着浅淡的水墨,展开一轴无边的一温一 婉画卷。人间万户,在桂花香影的轩窗外,共此一天皓月星光。
又逢中秋,又是圆月高挂的良夜佳辰。那些沉积在远古的传统文化,开始被清秋的蛩声唤醒。中秋,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而中秋节,起先制定于唐朝,又盛行在宋代。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这种拜月祭天、祈求一团一 圆的一习一 俗,从风云的唐宋至烟雨的明清,一直流转到繁华的今日。
一轮清清朗朗的明月,让多少久别重逢的喜悦挂上桂影婆娑的枝头,又让多少合家一团一 圆的亲人在月光下偎依取暖。它淌过千年的时光,见证了无数离合悲欢的故事,依然以纯粹清绝的风姿遥挂在深邃的苍穹,接受着世人千古不变的虔诚膜拜,将明净无尘的灵韵付与人间大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依稀记得乡间村落,家家户户围坐在庭院里,焚香拜月,对着篱畔的菊花,吃上一团一 一团一 圆圆的月饼。到如今的城市人家,亲友良朋相聚在楼台窗下,饮酒望月,细数着宁静一温一 馨的流年。丝丝缕缕的记忆,如同菊花的幽香,在月光下轻浅地浮动。
苍莽的群山一次又一次涌动着潇潇秋意,那来自高古的天空将目光与灵魂漂洗得莹洁透亮。今夜,谁停下幽雅的琴弦,在花间月下,独酌一壶佳酿,相期在缥缈的云汉。谁在风清露白的中宵,空闻凄清的雁声,遥忆故乡的明月。谁在那玉宇琼楼,乘风而舞,唱一阕“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千古词章。那海上升起的明月,照见如梦的佳期。那无声栖落的秋思,又悄悄落入了谁的家中。
——摘自白落梅《月明中秋》
20220910“雲之梦”午间荐读文字:
迄今为止,在中国的长江、淮河和华北地区,多处发现了距今二百万年前后的直立人化石或石器,证明我们的祖先在一两百万年前就已经劳动、生息在今天的中国大地上了。
1929年12月2日,北京西郊的周口店龙骨山上,寒冷的北风似乎吹得更加猛烈,在12米深的洞穴里劳动了一天的考古工作者准备收工,这时,在洞底秉烛发掘的工地负责人裴文中突然兴奋地大叫起来,“头盖骨”,驰名中外的北京猿人第一个头盖骨就这样被发现了。
北京猿人的头盖骨很厚,大约是现代人的一倍,但是他们的头盖骨下半部宽大,顶部收缩,而现代人则恰恰相反,下半部窄小,上部宽大,所以,北京猿人的脑子并不算大,只有现代人的一半,但是,北京猿人的肢骨却和现代人的极为接近,已经基本具备了现代人的结构,从这一点说,北京猿人完全可以像现代人一样行走,甚至奔跑。经过测算,考古人员得出北京猿人的身高,男性平均为156厘米,女性是144厘米。
在出土头骨的洞穴里,散布着大量的碎石片,它们就是原始人生前制造和使用的工具。自从二百六十万年之前,应该是更早的阶段,就出现了石器以后,人类在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演化的过程中,这个工具日臻成熟。区别与动物的简单使用现成工具,我们的祖先开始自主地发明创造,已经腾出双手的他们,制造武器这一举动改变了游戏规则,这个星球上,没有任何物种比人类对使用武器和工具更加情有独钟,人类使用工具的能力是我们掌控世界的关键所在。
——摘自纪录片《中国.中华先祖》解说词(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