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里读文录音20231106

群里读文录音20231106

2023-11-07    43'56''

主播: 🎶心兮若云

228 5

介绍:
20231103“雲之梦”午间荐读文字: 海瑞从57岁等到了72岁,直到张居正死后,皇帝才想起还有这样一位忠心耿耿的臣子。公元1585年正月,海瑞接到任命,出任南京督察院右佥都御史。明朝实行两京制,北京、南京各有一套中央官职,待遇和地位相同,但南京的职位多为闲差。尽管如此,重回官场的海瑞仍然全情投入。 他的热情对明朝官员来说,却无异刮起了一场旋风,上书弹劾他的奏章层出不穷。海瑞感到朝廷并不真想用自己,只是需要一个楷模。他屡屡请辞,但每一次都未被批准。上任的第二年,感到来日无多的海瑞写下了人生最后一份奏疏。他表示自己已经垂死,愿意效仿古人“尸谏”。 他说,陛下励精图治,但是国家却没有变好,主要是对官吏的刑罚太轻了。他建议恢复洪武时期的祖制,以严刑峻法治理官吏。这份沉重的奏疏背后,是海瑞对明朝官僚集团的极度失望。以他的道德标准,明朝几乎没有一个合格的臣子。一年后,公元1587年10月,已晋升南京都察院右都御史的海瑞在任上去世,时年74岁。人们在整理这位二品官员的遗物时,发现仅有俸金八两,旧衣数件。最后,大家不得不凑钱,才办理完海瑞的丧事。 这位几乎得罪了明朝整个官场的臣子,却收获了无数民心。据记载,当他的灵柩从江上经过时,“白衣冠送者夹岸,酹而哭者百里不绝”。海瑞就这样,走完了充满遗憾、又自洽自足的一生。 张居正与海瑞的人生,始终没有真正的交集。但作为同时代的名臣,他们的命运似乎又是纠缠在一起的。一个是理性而务实的改革派,一个是激进的理想主义者,他们忠君和爱民的方式完全不同,但他们都坚定地走完了自己选择的为臣之道。 张居正离世比海瑞早5年,海瑞这位敢骂皇帝的清流,最负盛名的言官,却并未攻击过张居正。他对张居正的评价只有8个字:工于谋国,拙于谋身。这又何尝不是海瑞的人生呢?在这样的臣子走远之后,大明帝国也只剩下了一襟晚照。 ——摘自纪录片《中国.第二季.第五集.臣子》解说词(完)20231103“雲之梦”晚间荐读文字:      徽州多的是老宅,那些粉墙黛瓦的明清建筑,有几百年了吗?山野之间到处都是,在一片烟雨蒙蒙中让人有种惊艳之感,最美丽的老宅在西递,人行明镜中,鸟度青山里的绝妙佳境,村子长700米,南北宽300米,沿大理石板往村子去,到处都是巨资修建的豪宅,驻步皆景的深巷,进了一个宅子,都是那白果树或红木做的家具,高高的院墙和马头墙,厅堂永远笼罩着一层阴暗——即使在晴天,只因为只有那一口天井才能露进些阳光。     没有比徽州女人更寂寞的女人了吧?年复一年在幽暗中等待着,紧临着厅堂的是自己的卧室,暗到以为是冲洗照片的暗室,再看那雕龙附风的门窗,便更觉得悲哀,是为她们等待的命运。那被子是暗紫的,画了很多的凤凰,死了的凤凰,永远飞不起来似的。在粉黛之间,在那幽暗的天井和厅堂里,我以为,我是那徽商的妾,等待着,哀怨着,永远地坐在那画廊的院子里,也只能在院子里吧,徽州女人,除了等待,还能怎么样?就像在这样的早春,我除了感动,还能如何?在南屏,在西递,在徽州的角落里,我找寻的是自己的前生和旧梦。      到了徽州就有了那种前生今世之感。这感觉折磨着我,我大睁着眼,仿佛是看等待了千年的情人,一切如此熟悉啊,那四水归堂的老房子里,我可是穿了丝绸衣服弹着箜篌的女子?今夕何昔?两世相托的人啊,在这里已是泪眼朦胧,满心的欢喜。就住到了民居里。那么高大而古典的建筑里,依稀听到住过的女子唱给我京剧或者黄梅调,婉转婀娜真是好听,我在窗前,隔着几百年的窗棂看月光,月是几百年前的月啊,人已隔了千山和万水,却是一样的寂寞深深,都是春闺梦里人啊。 西递的美在层次,一层一层的,像一少妇在脱衣服,越到后来越美丽,到后边溪临溪别墅时,我快惊得呆死了,下面是穿街而过的溪水蜿蜒而来,相临的便是《桔子红了》拍过的镜头,美仑美奂,怎么看也不像人间了。行走在徽州的小巷和池塘边,感受着当年那些红顶商人的繁华和落寞,白哗哗地银子运回来建了这古典而优雅的房子,可以怀旧,可以豪情,那小小的后花园里,是不是也和心爱的女人缠绵过啊。      ——摘自雪小禅《无梦到徽州》(2)20231105“雲之梦”早间荐读文字: 月沼。 终于选择有月光的晚上到了池塘。池塘在当地人是叫月沼的,但我喜欢叫它池塘。它是宏村的牛胃,只不过是个半月型的大池塘而已,白天有很多村里人在那里聊天,很多学生在写生,园笸箩里晒着雪里红,几个老人坐在椅上,事不关已的样子。池塘也像一面月亮,白天,远处的山倒映在里面,美丽得近乎妖气,宏村不是白白被叫做中国画里的山村的,它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也是当之无愧的,因为实在是好,那些充满了禅意的老房子,那些“人行明镜中,鸟度青山里”的绝妙佳境,就象一个女子,美到极致,反倒叫人无语,实在是无以形容了。 而月光下的池塘分外妖娆,增加了几分鬼魅之气,想象几百年前曾有文人墨客对月吟诗作画,或者才子佳人相约月下,总之是唯美而浪漫的。那时的徽商开了儒商之先河,后辈人虽然也经商,但是必先读书,读书风气之盛在中国少见,中了举人、进士或者状元的,一定会进祖宗的祠堂,而徽州的祠堂在中国大概是最多的,严格的宗族制度使得徽州文化和建筑至今有一种大家风范,但是这种程度也制约了发展,所以,徽州慢慢地衰败也不足为奇了。而这池塘是永远的见证,它映照出历史,也映照出沧桑,所有的沧海桑田于池塘不过是过眼云烟,就连我这几千里之外跑来的女子,我这迷恋徽州的女子,于它不过是一朵小小的涟漪,我宁愿时光流转,几世轮回,我是前世这池塘边对镜梳妆的人,敷了薄薄的胭脂,涂了鲜艳的口红,然后漫无边际地等待我那出门在外经商的丈夫,他带了最奇妙的东西来哄我,然后再让我无限地等待下去。 又有什么不好?我还愿意,在梅雨时节的暮春里,我穿过长长的雨巷去放风筝,不管是否能飞起来,我放的是心情。 ——摘自雪小禅《无梦到徽州》(4)20231106“雲之梦”早间荐读文字: 牌楼与祠堂: 去徽州以前,看了很多古书,出现最多的两个字眼是祠堂和牌楼。没有一个地方比徽州的祠堂和牌楼多,虽然做好了心理准备,看到时还是有触目惊心之感,进了西递,第一眼见的是牌楼,很大很高的石碑立在那里,一个西递人在外面官做了一品乡亲们就立了牌楼,但牌楼最多的是棠樾牌楼,我坐车专门到歙县看来的,从黄山市到歙县到牌楼群下车,不过40分钟时间,做好了看到7座牌楼会震惊的准备了,看到时,还是震惊了。整整七座巍峨而壮观的牌楼啊,明3座,清4座,每一座都是忠节孝义,典雅精致镂刻精致,我却只感觉到悲哀,要多隐忍的人生才会得到这样一座牌楼,特别是那守了六十年寡的妇人?一日日一夜夜全是寂寞,只为这一座牌楼?我不懂,只觉得悲哀。 紧挨着牌楼的是一处女祠,全国唯一的一个女祠,没有正门,只能从侧门而入,进得门来,只看到墙角有一棵开花的树,不知开得什么花,暗红而惊艳,一树的花,是那里唯一有生气的东西,我不喜欢那些祠堂里的肃穆和歌功颂德的东西,太形式化,都是给别人看的东西,只有那角落里的花,让我感觉灵动,在压抑的地方也会有美丽的东西,象发生在旧时的那些爱情,虽然有的女人被沉了池塘,但,谁能阻挡得了一颗爱了心?在西递宏村南屏看到过太多祠堂,没落了,依然还见当时曾有的光辉,徽州的祠堂让人透不过气来,那是一个十分严谨的家族制度,一旦犯了大忌讳,终生不能入祖先祠堂的,那是很可怕的事情,威严得让人压抑,还不同于牌楼,牌楼只是让人触目惊心。 在牌楼与祠堂间,我停留的时间不多,因为有一种透不过气来的感觉,一种切切的疼,从空气中弥漫而来。 但我还是喜欢那陈旧的,甚至可以说是单调的徽州气息。 古老的徽州啊,你于我是一个穿着青黛色裙衫的少妇,无限的风情,低低的,哀哀的,却充满了诱惑,看过你的人,都会终生不忘,刻骨铭心。 走的时候路过一个祠堂,里面忧忧地唱着,婉转的曲子让人心动,说不清是什么调子,想起徽班进京居然二百多年了,如果没有徽州,就不会有京剧,我是程派青衣的票友,每每唱起《春闺梦》这样的戏,总是会想起徽州和微州女人,“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啊。但他们唱得显然不是京剧,很多时候听不清是什么,即使这样,我还是听懂了一句: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 说好要高兴地离开的,因了这一句,还是湿了眼角。 ——摘自雪小禅《无梦到徽州》(5)20231106“雲之梦”午间荐读文字: 南京城薄雾氤氲,这座六朝古都,也是明朝立国之初的都城。帝王将相和才子佳人的故事,已经轮番上演了一千多年。及至公元1639年,这里的水流街巷正四处弥漫着墨香和书香。 书生陈子龙来过南京多次,但此行无关风月,是有一件特别的事要办。他用6年时间,整理修订了老师徐光启的一部遗著。南京是江南书坊的中心。陈子龙前来筹备出版的这部著作,名为《农政全书》。 在明朝,图书出版的手续极为简单,书籍税和笔墨税也取消了,坊间刻书蔚然成风。每一个普通人都有了著书立说的机会,市井商贾、乡野村夫都成了书籍的消费者。这些书,在民间创作,在民间刻印,在民间流传,如同风拂过原野,传播着四海八方的讯息。那些带着鲜活气息的新知的涌动,几乎贯穿了大明王朝的整个历史。 明洪武十一年。4月的江南,春雨霏霏。杭州曾是南宋的国都,繁盛一时。元朝时,这里依然是国家的贸易中心。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惊叹它为“天城”,“世界上最美丽华贵之城”。改朝换代的伤痛,在几度春风中,被时间一点点治愈。公元1378年,明帝国统一中国后的第11个春天,新的希望正在孕育。 5年前,徐一夔被任命为杭州府教授。当时,教授是个低阶官职,从九品,一府学官之首。明太祖朱元璋认为,“治国之要,教化为先;教化之道,学校为本。”他着力建起一套由下而上的学校体系,国家层面称为国子学,后又被改称国子监,在地方则设有府、州、县三级学校。这套教育体系直接与科举制度连接,教学的内容主要是儒家经典。 ——摘自纪录片《中国.第二季.第六集.季风》解说词(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