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众朋友,大家好, 这里是米U美文! 我是✘✘, 感恩有缘相遇, 今天与大家一起分享✘✘作品,请欣赏
飘落诗里的雪花
作者/吴杰
在南方,雪花难得一见,但诗里有雪花,且纷纷扬扬地下着、落着、飘着,漫天飞舞……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采薇》篇中催人泪下的优美诗句,描摹了征夫春天出征冬天始归的痛苦心境。“桂棹兮兰枻,斫冰兮积雪”,屈原借桂兰喻上下求索的心志,以斫冰行船抒写举世皆浊我独醒的豪情,读之令人荡气回肠。
王维的“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卢纶的“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孟郊的“榆柳萧疏楼阁闲,月明直见嵩山雪”,柳宗元的“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陆放翁的“朔风卷地吹急雪,转盼玉花深一丈”,或写生时令环境,或素描色态特征,信手拈来,陡增诗色。
杜甫的“窗含西岭千秋雪”和杨万里的“斜吹乱雪忽平船”更是独辟蹊径,别具情趣。王冕的“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张孝祥的“应念岭表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和文天祥的“或为辽东帽,清操厉冰雪”,笔底涌动的冰雪波澜,则是另一种风骨和气节的体现,不同凡响。
比喻是诗人们喜欢采用的共同表现手段。汉乐府《白头吟》篇中有“皑如山上雪,皎若云中月”的巧辞,以雪喻忠贞的爱情;李白《行路难》篇中有“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的名句,以雪喻仕途的坎坷;宋之问的“洛阳城里花如雪”,借雪比花,显其洁白;李益的“回乐峰前沙似雪”,以雪喻沙,言其广阔。南唐后主李煜的“砌下落梅日雪乱,拂了一身还满”,则以“乱雪”喻“落梅”,哀时伤世,妙不可言。
在众多的诗里,雪之喻意最为集中广为人用的要算是肌肤鬓发和浪花之喻了,有诗为证:李醉仙歌“朝如青丝暮成雪”,温庭筠吟“白头苏武天山雪”,王安石叹“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以雪喻浪花的名句又首推苏东坡的“乱石穿云,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孟郊的“寒江浪起千堆雪”,寒江涌浪,突兀眼前;牛峤的“千片雪,雨濛濛”,雨中飞雪,气象万千;柳永的“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气势恢宏,慷慨激越。
好诗自然也讲究意境。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的“江流婉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孰诗孰画,谁能分得清?何景明《鲥鱼》里的“白日风尘驰驿骑,炎天冰雪护江船”,是歌非歌,几人能领悟?
从军行题材诗中雪景纷呈,妙趣横生。杨炯的“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卢思道的“白雪初下天山外,浮云直上五原间”;王昌龄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在这些诗中,雪又成了那个民族纷争时代的历史见证。
新诗中也不乏一些脍炙人口,富有新意的佳作。
陈毅元帅的“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掷地有声,众口皆碑。诚然,诗中的雪是邪恶的象征,青松才是诗人乐道而取之自譬的形象。
诗坛巨擘艾老身陷囹圄,借雪发挥,抒发幽思:大堰河/今天我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你的被雪压着草盖的坟墓。难怪诗人在没有灯光的晚上,心音壁上也能震颤着满含深情的诗音: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而诗人在建国后写的《下雪的早晨》,格调色彩却一反常态:雪下着,下着,没有声音/雪下着,下着,一刻不停/整个世界多么静,多么静。诗人沉浸在白雪的思忆中,吟唱着心灵深处声声不息的生命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