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指见性 第一讲《自序品》1

直指见性 第一讲《自序品》1

2020-01-29    09'25''

主播: 悦文书屋

138 2

介绍:
直指见性 《六祖坛经》要义解读 第一讲 《自序品》 一、缘 起   为什么选择《六祖坛经》作为永嘉禅中级班的教材呢?永嘉大师早年修学天台教法,由止观入门,颇有心得,于禅定已有深厚功底。后读《维摩诘经》,方知自心本具之理,所以我们将《选读》作为中级班的教材。读《维摩诘经》开悟后,他又遇到六祖弟子玄策法师。两人一番对答,玄策认为永嘉大师的见地与六祖暗合,应该请六祖为之印证。所以就带他到南华寺拜见六祖。永嘉大师见到六祖后,互印互证,证得佛心本具的妙理。永嘉大师本想即刻返回,被六祖留下小住一晚,第二天便启程回温州大弘禅法,时称“一宿觉”。永嘉大师当年的弘法之地,就是现在的松台山。妙果寺大雄宝殿外有南怀瑾先生题写的“宿觉名山”匾额,指的正是这一公案。因为这一渊源,所以我们将六祖所讲的《坛经》也作为永嘉禅中级班的教材。   得到六祖印证后,永嘉大师又写了一部《证道歌》,传诵至今。其中不但有禅宗明心见性、直指成佛的法门,更包含了释迦佛一代时教中最为圆满的《法华经》的义理。可以说,禅宗和天台的思想精髓,皆融会于永嘉大师一身。在禅宗顿教法门中,六祖大师指示我们从自心直证真如本性。而在天台宗的理论中,智者大师阐明了从凡夫到成佛的每个阶段,体系完备。所以,永嘉禅既重视理论体系,又重视内在证悟,极为殊胜。   过去,天台学人常将参禅者讥为狂谈暗证。因为不懂教理,得一点受用就口出狂言,自以为明心见性,是为狂谈。此外,是否开悟,是否证得佛菩萨境界,只有自己知道,没有一个标准进行衡量,是为暗证。   这一现象,佛在世时即已有之,有些比丘入得四禅,就以为自己证得四果;还有些虽已修得不错,但因尚未证果,就怀疑自己是否走错了路,结果因自卑而退却。可见对修行而言,不懂教理是非常危险的。反过来说,如果学教者不用功修行,就会像《永嘉证道歌》所说的那样:“分别名相不知休,入海数沙徒自困。”到大海中数沙,数得完吗?同样,宇宙人生这么多道理,怎么可能学得完呢?只有把所学教理用起来,落实于心行,才能从中受益。所以,教下和宗门的关系是“分则两伤,合则双美”。就像一个人,如果有眼睛而没有腿,虽然看得见却无法走路;如果有腿而没有眼睛,虽然能走路却往往走错。   在汉传佛教史上,把教理和实践融会贯通的,首推永嘉大师。现代人学佛,尤其是年轻的知识分子,往往会问:我为什么要学?我为什么要修?只有道理想通了,修起来才感觉实在。永嘉禅法既有理论体系,又有实修证悟,特别符合现代人的需求。  永嘉大师早年修学天台,得六祖印证后,又撰写《证道歌》,将法华 思想融汇其中。永嘉禅高级班的教材,分别是《证道歌》和《法华经》选读。这样,就是以永嘉大师修学、开悟、弘法三个阶段为脉络,来编排我们的教材。第一阶段,先学习教理,修习简单的止观,以此安住身心。第二阶段,明白打妄想的心到底是什么,进而悟入真心。第三阶段,则是悟后起修,证体起用,利益一切众生。这三步缺一不可,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体会佛法的博大精深、圆融自在。所以,我们是把永嘉大师一生的修行过程,来作为永嘉禅的修学次第。 二、《坛经》简介   《六祖坛经》共十品,分别是《自序品》、《般若品》、《疑问品》、《定慧品》、《妙行品》、《忏悔品》、《机缘品》、《顿渐品》、《护法品》、《付嘱品》。我们的课程是选读,将讲述每品最精要的部分,由此掌握本品大义。   《坛经》自始至终就四个字——直指见性。随时随处,让我们和自己的本来面目相见,也就是古人所说的“十字路口见爹娘”。我们流浪在外,无依无靠,到处找不到家,突然在人来人往的十字路口遇到爹娘,那是什么感觉?如果对自己的本来面目有所觉了,就是那种感觉。若对本来面目一无所知,还要追求世间的五欲六尘,那想见的机会都没有。希望大家做好准备,把初级班的基础打好,再来学中级班,才会有相应处。当然,也可能有上根利智,不需要初级班,直接一点就破。那是过去生就学过初级班,现在不必再学。否则,这个基础是不可或缺的。特别是止观入门的部分,即如何调节身心。只有找到让身心安住的方法,才可能进一步见到自己的本来面目。如果不具备这种能力,身上挂满五欲尘劳,挂满名利财色,把自己压得喘不过气来,怎么可能见到真心?   在佛教中,一切佛讲的法,称为经;一切佛制的戒,称为律;而菩萨及祖师大德的著述,则称为论。唯六祖大师这部开示,被他的门人弟子乃至后世学人尊为经,名之为《六祖大师法宝坛经》。这是把六祖当做佛一样来尊重。无独有偶,永嘉大师的著作传到印度后,也被印度人尊为《东土大乘经》。在中国佛教史上,只有这两位古德的著作被称为经。   《六祖坛经》的体例和释迦佛所讲经的体例相似。佛经并非由佛陀亲自撰写,而是一次次法会的记录。佛陀般涅槃后,由阿难尊者诵出当时讲经的场面、对机者、主要内容,最后是奉持此经的功德感应,然后结集流通。《坛经》同样如此,是在六祖圆寂后,由法海、神会等弟子,根据他多次说法的内容记录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