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 至 • 福 至
冬至为农历十一月中,“至”是极致的意思,冬藏之气至此而极。它包含三层意思:阴寒达到极致,天最冷;阳气始至,上升才逼天气寒彻;太阳行至最南处,所以昼最短,夜最长。
冬至首先要送鞋,它是藏之终,生之始,故也称“亚岁”,重要性仅次于除夕。岁月要走过,所以,亚岁迎祥,履长纳庆,送鞋是为纳更多的吉祥。
冬 • 至 • 夜
按古人说法,冬至是一个安静之节。这是为顺应阳气刚萌动的天时地理——它初萌微弱,需大家一起呵护之,以天下静扶助微气以成万物,共同成就一个健康、明媚的春天。由此,这一日要关闭城门,关闭市场,停息战事,禁止喧闹,所以,冬至夜是一年中最安静的长夜。
冬 • 至 • 问 • 候
按照南方习俗,冬至节与清明节一样重要,都要祭奠亡灵。这样,一年中,除夕、清明、七月十五与冬至,一共四次。怀念已经故去的亲人、追思深深铭刻于心的过去的温馨,越来越变成我们心灵的一种寄托。下班回家后,晚上参与一下祭奠,向已经隔了一个世界的亲人致以冬至的问候,让他们也有一个温暖的冬夜。
冬 • 至 • 习 • 俗
南吃团子: 冬至吃汤圆,是我国江南地区的传统习俗。汤圆也称汤团,是一种用糯米粉制成的圆形甜品,“圆”意味着“团圆”“圆满”,所以冬至吃汤圆又叫“冬至团”。每逢冬至日清晨,南方各家各户都会开始磨糯米粉,并用糖、肉、莱、果、更豆、萝卜丝等做馅,包成冬至团,不但自家人吃,亦会赠送亲友以表祝福之意。古人有诗云:“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冬至,老上海人是最讲究吃汤圆的,亲人们聚在一起品尝新酿的甜白酒、花糕和糯米粉圆子,然后用肉块垒于盘中祭祖。
北吃饺子: 在我国北方,每年农历冬至日,都有吃饺子的习俗。谚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这亦是为了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之事。东汉时,张仲景曾任长沙太守,访病施药,大堂行医。后毅然辞官回乡,为乡邻治病。返乡之时,正是冬季,他看到白河两岸乡亲面黄肌瘦,饥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冻烂了,便让其弟子在南阳东关搭起医棚,支起大锅,在冬至那天向民众施舍“祛寒娇耳汤”。他把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在锅里熬煮,然后将羊肉、药物捞出来切碎,用面包成耳朵样的“娇耳”,煮熟后,分给大家每人两只“娇耳”和一大碗肉汤。人们吃了“娇耳”,喝了“祛寒汤”,浑身暖和,两耳发热,冻伤的耳朵都治好了。后人学着“娇耳”的样子,包成食物,也叫“饺子”或“扁食”。因而,冬至吃饺子防冻耳朵的习俗就被沿袭下来。
数九九: 我国大部分地区习惯自冬至起"数九",每九天为一个小节,共分为九九八十一天。民间流传着一首歌谣:"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燕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这首歌谣生动形象地反映出不同时间的季节变化。也表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