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谁折断了我的翅膀,还要让我飞翔
我出生在80年代,一个不知名的小村落,村里没出过什么名人,也没有什么古迹,普通到不能再普通。几年前我问我妈:“生我的时候对我有啥希望?”我妈说:“啥希望?没一点希望,就想着活下来就好。”我觉得我妈真是伟大的哲学家,活下来就好。后来,我的生活就像我出生的地方一样普通,没有功成名就、没有衣锦还乡,工作多年无房无车无存款。每次回家都还要打电话,让老妈骑着电动车去公交站点接我,再加上我从小到大都喜欢穿破衣烂衫,更是看起来是个落魄的打工者。我妈也倒不以为然,除了偶尔唠叨我穿衣的品味之外,也无说过更多。当然也曾对我抱过幻想,希望我可以当个老师,她倒没想过教书育人这么伟大的理想,只是说当老师有节假日,可以多回家陪陪她。现在回头看看,还好我没有做老师,误人子弟可不是小事。
我到了30岁都还在外面晃荡,但也是在30岁,我的生活才开始发生变化,我开始知道我要用什么样的方式活着?我要做什么?就像今天清晨望着蓝天白云一样美妙。30岁以后的人生也并未开挂,依然无车无房无存款,找了爸妈都不喜欢的男人,但却觉得自己的生命才刚刚开始。我开始写东西,开始欣赏音乐,开始学中医,开始理解自己、理解这个世界和别人,开始尝试一切的创造。至今我的头脑还有很多的美好梦想,我不会花几百万买一套公寓,或许我会租个山头种地,或许会建个学校或疗养院。这一切或许都源于母亲对我的没有任何希望,只希望我活着,所以我才能尽情地去体验生命的本身。
啰里啰嗦地说一通这样的经历,是因为最近有很多父母来控诉孩子的种种恶行,他们口中的孩子就像魔鬼一样。在这个控诉背后可以看到父母的不易,但同时也看到了虚伪虚假的教育带给我们的伤害,在亲子关系里面看到更多的不是爱,是我们的面子胜过孩子。当孩子出现一系列所谓的问题之后,父母不会坐下来和孩子聊聊,而是愤怒的情绪已经让自己完全失去理智。这股愤怒的情绪不是其它是面子,有你这样的孩子真是丢人和羞愧,你会感觉孩子让你蒙羞、让你颜面扫地,所以你愤怒、失落、焦虑。这种虚伪虚假的教育存在于社会的各个角落,从小我们就给这群天使制造了诸多虚假的概念,“不准和这个孩子玩”“不准穿这样的衣服”“你这样别人会怎么看你”“你太没礼貌啦”“你这样做真蠢”,那个小小的孩子站在高高在上的权威面前是如此弱小,“为了你我吃了多少苦”,“为了你我花了多少钱”,“为了你……”,这个小小的生命如何感受生命的欢愉?
当你觉得你是在付出的那一刻已经不再平衡,付出是一个坑爹的词,付出的背后是施与,这样一种施与关系的存在已经让爱不复存在。在更多家庭中,你甚至感受到的是苦大仇深,双方尽量演一场戏,说是为了孩子,在这样家庭成长的孩子能感受到什么呢?压抑、道貌岸然,只会让这个灵魂更加迷茫。就像一位妹妹说他父母离婚的那天,他们家养了20多年的仙人掌都开花啦。说实话,说真实的感受,而不是演戏。一辈子不长,真不需要演戏给任何人看,你苦苦演的戏最后受苦的也只是自己,在看了一圈的表演之后,“只要你活下来就好”这个单纯的育儿经却显得如此珍贵。
不要求你功成名就,活着就好。不要求你给我增加光芒,你在就好。不要求你做什么,你在就好。那些虚假的名声成绩,哪里比得上一个孩子对生命本身的体验?本末倒置的生活观念换来的终究是苦。抛开自己角色的限制,父亲、母亲、孩子这些角色的束缚成为亲子关系中最大化障碍,褪去这些角色,以心相交。父母并非要表现得完美超能,成人自有成人的无知与脆弱,孩子也并非就代表了弱小无知与需要保护,站在生命之上每个生命都在呈现着自己的倔强与坚强。风雨中摇弋的小花,石缝里长出的小草,哪个不是在说着生命的本来面目?
只是在虚假概念的世界里,我们忙着让孩子到达目的地,我们早就斩断了天使的翅膀,他们失去了与生命的连接、与自然的连接,他们感受不到风雨、阳光、自然,体验不到活生生的生命和欢愉,于是只能沉浸在虚假的游戏世界里。他们虽然小小年纪,却内心没有欢乐。没有欢乐的心灵就是一片死寂的沙漠,干涸得没有一点生机,也再无任何创造力。所以只能沉浸在游戏里,一走出游戏的虚妄,现实会把他们压得喘不过气。
是谁折断了天使的翅膀还要让他们飞翔?是你,是我,还是我们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