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住在农村好处多

7.住在农村好处多

2024-10-30    22'41''

主播: 和平喜悦之声

57 0

介绍:
纪晴老师昨天跟我说,她父母要离开河口村去北京生活,我一听到这个消息,心就疼,我知道老人一离开河口到北京,那就是灾难的开始。我希望现在讲这个话,纪晴老师听到之后,把这个话让老人听听。哪怕纪晴老师一年从北京回来几次看望老人,也别让老人离开老家。这里面有很深的理。即使是年轻人换一个新的环境都很难适应,我昨天从洛阳过来到这边都不适应,我可是正当壮年。对于老人来说,为啥故土难离、落叶归根?人一旦年龄大了,如果离开自己的故土,马上大病就出来了,而且很怪。不说别的,我就讲一句话,比如说这个房间在座的各位,任何一个人在你现在的家住了20年。在你年轻的时候,你的阳气充足。你从35岁住到这个房间里面,你用了25年,把它养熟了,养热了。到你60岁,当你自身能量下降的时候,你好不容易养住、养熟了、养大了的这个房子,就相当于自己的孩子,你把他养大了,他该报答你恩的时候,你搬家了。这个概念叫人居互养,也就是人和人居住的地方,人和人的住室,人和人的家乡,那是互养。你养我,我养你,双方是一条命。可是现在很多人不懂,特别是在大城市工作,像纪晴老师在北京已经奋斗了将近20年了,在北京也安家了,有房了,工作也稳定了。想着父母住在老家,自己不在身边,尽不了孝,让父母离开依兰到北京。我敢断定不超过半年,老人就要病。为啥?他们失去靠山了,他整个前半生养的老家报他恩的时候,说实在话,这个老家的意义,比纪晴老师对于他父母的意义都大。老屋甚至胜过儿子,儿子都靠不住,老屋能靠得住。到北京纪晴老师工作又忙,你说能陪父母到哪,到北京,父母甚至还得给纪晴老师做饭,得照顾他们。这也是我给大家说一个观点:我很早就想通了,不管在座是当儿子的,或者是做父母的,你就别心里面想着享儿子的福。你一辈子享不住。做父母的就一个心思,对孩子就是永远的付出,这是中国人父母的心态。就没想着说,我给孩子养大,我要享孩子的福。这样的父母不是中国式父母,中国的父母有一种很实在的感情,就是孩子一直到死都是爱他、爱他、爱他!只要自己能动一点,就想着我要给孩子做好吃的。因为我养大的孩子,他最习惯吃我做的饭。父母对孩子太了解了,永远都是爱       我见过最经典的一个例子,有一个老人,80多岁了,回娘家去看她妈。结果回到家,她105的妈给她做饭吃。即便活到一百多岁,还牵挂孩子。中国人的父母就是一种非常伟大的爱,无条件地爱自己的孩子。父母能享孩子们啥福?      大家可以细致观察一下,我们现在很多时候,所谓给父母的福,偏偏是害。如果爱父母,就是你把他的老家给他打理好,你回去之后,把老家的父老乡亲关系都搞好,让父母生活在父老乡亲一条街上,相互有个照应,这甚至比孩子还管用。就像现在我成天出来讲课,我和我爸妈是住一起的。我们虽然是两个院子,但是面对面,一步之遥。我大部分时间在外,我爸妈在家,我陪他们的机会也很少,爸妈大部分是和街坊邻居相处的。街坊邻居很熟,村里面的沟沟壑壑都很熟,到地里面去转一下,弄把野菜回来,和老乡见面说一句话,心情很好。这就叫整个家乡的一草一木都养他,他和啥都熟。我要是在北京把我爸妈接到北京,基本上把我爸妈坑了。      这个问题三年前我就讲过,我坚决反对老年人进城。而且父母生活在老家,你经常回老家看看,实际上是养我们的命。让我们对中国人的文化、中国人的生活方式,能够很深刻地去理解它。想想父母到我那里病了,一回来马上就好了。自己都去思考,这样就能保证中国文化不会断。当中国人的文化都停留在高楼大厦的时候,那就意味着中国文化断了。中国文化的根在农村,中国文化集大成在城市。但是这个集大成继承了农村文化和农村生活方式于一体,而不是另起炉灶。所以说当人类对农业文明,对农村生活方式抛弃的时候,就是人类文明消失的时候。大家思考一下这句话背后的意义。       在农村,特别是农村的老院子,农村现在将近70岁的老人,他们的生活方式基本上接近天人合一,就是晚上七点多睡觉,天一黑就睡了,天刚蒙蒙亮就起床。有事没事都起来,地里边有没有活都起来。然后吃完饭转转,坐在门口晒晒太阳,这样不知不觉一天就过去了,不说话也是一种享受。这种生活有利于内心的宁静,这样的环境教育出来的孩子容易成才。        大家也可以看看我们国家的民族史,在中华民族重大历史进程当中,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站出来能够挽救民族于水深火热的那些民族英雄,大都有农村生活背景。        ……        大家肯定要说这一节跑题了。我倒不这么认为,至少没跑太远,仍然没离开生活这个主题,甚至没离开这节的四气调神的主题。我特别重视生存环境和家庭和谐。昨天我听到纪晴老师说,她父母要去北京住,以后回老家的机会就少了。看到这之后,我心就是疼的。我已经预感到了悲剧,父母到北京之后,人际关系更复杂。说最实在的,岳父岳母去了,和女婿相处会有很多问题,长期不在一起,猛然一下子家里面多了好几个人,也会有很多不适。而且子女在城市里面,生活工作有很多不容易。你在那边生活不容易,如果让父母看在眼里,他心里面就难受,他在农村就是眼不见心不乱。但凡自己能够施展开,自己就自力更生,自强不息。如果父母在身边,自己就觉得很脆弱。而且再做难,也尽量不让父母看见,这样有利于自己成长。父母在身边的时候,一看见他也揪心。实际上好多时候帮不上什么忙了,还自乱了阵脚。说实在话,这个时候一下子增加了很多问题,而且超出了老人的心理承受能力。他就会想,怎么会是这样,他就觉得想不通。晚辈说一句话对他可能不是很恭敬,他就很伤心。然后他又碍于面子没法说,就说俺在这儿住不惯,还是回老家吧,结果一回来就病了。       我有个哥当时大学毕业以后,分配到黑龙江建三江农场,分到这工作几年后,后来又调回到老家洛阳,调到教育系统,在县城安家。父母在家里面种了十多亩地,都没累出毛病。不像咱们这边一马平川,我们那边的地势沟沟壑壑,土质、地形都不好,种十几亩地可不是一件小事。正常家里1口人6亩地,这2个老人种12亩。原本在家都没事,被叫到城里去带孙子,肯定牵涉到要和儿媳妇相处。结果,儿媳妇,他也没养人家,儿媳妇有时候和丈夫发牢骚,包括这个老人的生活习惯、讲卫生这些都不太好,到家里面可能鞋一脱有点儿臭。总之,就是有些生活细节造成儿媳妇嫌弃老人。但是哪个老人没有自尊心?即使不说,你的脸色,你对人家的态度,人家感觉到了,我在这里不受欢迎。最后就会很伤心,觉得自己辛辛苦苦养大的儿子,到最后变成了傀儡。我说的很现实,儿子为了和媳妇过好小日子,有些话也不敢说,这边怕得罪媳妇,那边怕父母受气。最后这个老人就说,孩子我也给你们带了几年了,你们现在工作也都越来越好了,让我回家吧,其实他是生着气回家了。结果一回去病就爆发了,胰腺癌,前后不到两年人死了。我和这个老人是非常亲近的,对他的病是人木三分的了解,他的病因从最初到最后,我明确知道是怎么回事。后来我就跟这哥说:“要这个媳妇干啥,你真是个窝囊废,为了把家里面小日子过好,你把父母气死,你这就是昏君。你是男人是一家之主,家庭关系没搞好,说什么委曲求全,这简直就是胡闹。照你这样,这天下父母都伤透心了"。后来就因为这事,我和这个哥也走不到一块儿。他也知道,他在我面前抬不起头。我看到他的问题,我说你就是无能!为啥无能?你有所求,你就是想过好小日子,越怕生气就越生大气。如果当初原则强一点,直接和妻子说清楚,父母老了,他的生命是倒计时,他不能有什么问题,我们要无条件担待,无条件对他们好。咱们还能活五六十年,他还能活多少年?父母是活一年少一年,活一天少一天,不能再气他。我想这样一说,这个妻子一定会更爱自己的丈夫,觉得这个丈夫有情有义,对不对?结果你窝囊,一窝囊到底,最后自己孩子也出问题了,父亲也出问题了,全家乱。这就叫将熊熊一一窝,一个男人就是一家之主,你没有原则,这一家人跟着受窝囊气。所以说父母进城,这里面涉及到很多细节,往往是人到老年以后,缺乏安全感。说实在话,老夫老妻乡里乡亲在家没有什么讲究,一到城里变得谨小慎微,就这样还怕犯错。他越心细,越容易发现问题,最后就生闷气,成为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