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古中医 第一节 古中医的用药 1.汉文帝《亲尝汤药》

第二章 古中医 第一节 古中医的用药 1.汉文帝《亲尝汤药》

2024-11-15    10'46''

主播: 乐妈朗读

71 1

介绍:
第一节古中医的用药 1.从汉文帝《亲尝汤药》判断古中医的药方 从这一节开始进入古中医。实际上现在跟包括专业人士在内的很多人探讨中医,他们就停留在中医这个层次,对古中医的概念就不知道。从黄帝时代的4700年前到东汉的1800年前,这中间的 2900年就是古中医时期。这个时期中医的特点是,生活没有上古之人那么严密,或者没那么完整,但也基本正常,这个时期已经产生了医学,需要医来辅助人在生活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这个时期医法医理始终体现的一个特点就是:以阳为本。医理就是注重阳气,医法就是围绕着阳气。这样造成人在生活方面虽然有些不足,但是遇到问题不管找谁治病,遇不到假的,遇不到偏的,始终就是呵护阳气。万医一法,所有的医生都是一个方法。万病一理,所有的病人都是一个理。万病一方,万人一方,所有的人得病都是一个方子,就是补阳的方子。 现在讲一个典故。《二十四孝》里有一个典故叫“汉文帝亲尝汤药”,汉文帝是西汉第五个皇帝,他母亲薄太后病了,医生给开了药,汉文帝去尝他母亲的药。我现在就提出问题,他母亲是女的,历史上没有记载他母亲得的是非么病,是感冒?还是头疼?还是腿疼?还是妇科病?究竟他母亲得了什么病.历史没记载。如果他母亲得的是妇科病,他一个男人给女人尝这个药,能尝出个啥?如果他妈是发烧,他不发烧,也是一样。这里面有很多疑问。汉文帝尝药尝的是什么?从这个事情上可以判断出,两汉以前的中医是古中医,古中医的特点就是万人一方、万病一理,万医一法,所有的医生开出的都是一个补阳方。不管人病了还是畜生病了,男的病了还是女的病了,老的病了还是少的病了,不管你什么病,不管什么症状,找医生统一都是一个方,这个方子就是补阳气的,以不变应万变。这个时候的中医叫古中医,坚定不移地执行以阳为纲,所有的病都围绕阳气做文章。所以汉文帝的母亲博太后得病,不管她得妇科病,还是风湿,还是头疼,甚至脑梗,不管她什么问题,统统是补阳。那汉文帝为什么要来尝这个药呢?关键就是医生开药的剂量。如果剂量过猛,他母亲受不了,他尝药就是尝这个药的力度,如果力道大了,他一个健康人都受不了,他母亲也受不了。他是一个正常人,对药的吸收能力更强。作为一个病人,吸收能力肯定比正常人要弱。而不是说病人更需要阳气,药力一定得需要很大,不是这样的单纯想法。这个观点,我一定要给大家讲清。不论你以前怎么想,大家先接受我这个。我现在给出肯定回答,人对药的吸收能力由什么决定?由胃决定。肠胃功能正常,吸收能力才正常,吸收药的能力等同于吃饭,人正常吃的就多,体质差吃的就少,这是人的自我保护。所以说汉文帝作为一个成人壮年人,他如果喝了药都觉得胃里不舒服,那就先不让母亲喝,就会找大夫说剂量过了。这是汉文帝的良苦用心,就是通过自己试药,避免母亲受罪。这就是汉文帝亲尝汤药的背后意义,他尝的是剂量。如果他尝了之后觉得很平,喝了之后身体没有任何的异常反应,才敢让他母亲喝,喝的时候还得不停地问:有什么反应难受没有?他母亲说没有,他就说好,一会又低着头说现在怎么样,他母亲说挺好,他说那行。就这样,自己试了之后,还得谨小慎微,摸着石头过河。 为啥我对这一段讲得这么清?因为我有给母亲尝药的亲身经历。我母亲在 2010年糖尿病并发症发作,眼昏、头晕、恶心、吃不下饭、卧床不起双脚肿,全部的并发症都出来了。我母亲试药就是这样,我试了之后,看自己有没有什么不良反应,我能受了,不代表我母亲一定受得了,就是亲喝一口,我问问她情况,而且不让连着喝。可是现在有些人喝药怎么喝,咕咚咕咚,一口把一碗喝完。所以我说中医失传后,喝药都不会喝,熬药也不怎么熬,不知道怎么熬。正确的喝药就是喝一口停停,发现喝了之后没有什么不良反应,再喝第二口,喝到第三口,感觉着身体有点不舒服,那就停,停下来等这个完全吸收了再慢慢喝。喝药是摸着石头过河,是非常严谨的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