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霖 教授,解放军总医院营养科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央保健委员会预防保健会诊专家,他自幼受到良好的传统医学教育,通晓中医食疗理论,并结合现代营养学知识,在慢性病的治疗中,运动饮食调理,收到良好效果。他曾参加“相约健康社区行”全国健康教育巡讲活动,被国家卫生部聘为“健康教育首席专家”。
“酒为百药之长”一说,出自《汉书·食货志》,这是我国古人对酒在医药上应用的高度评价。酒在医学上的应用,是祖国医药学的一大发明。
繁体字“醫”字从“酉”(酒),即是由酒能治病演化而来的。酒问世之前,人们得了病要求“巫”治疗,由于酒的酿造,我们的祖先在饮酒的过程中,发现了酒能“通血脉,散湿气”,“行药势,杀百邪恶毒气”,“除风下气”,“开胃下食”,“温肠胃,御风寒”,“止腰膝疼痛”等作用。加之用酒入药还能促进药效的发挥,于是,“巫”在医疗中的作用便被“酒”逐渐取而代之。这是古人认识上的一次飞跃。
医源于酒 酒可入药
在中华民族传统中医学的发展史上,有“医源于酒”之说。“医”字繁体字写作“醫”,下半部分的“酉”字在古汉语中即代表酒,可见历史上医学与酒的密切关系。《汉书·食货志》中有:“酒为百药之长,饮必适量”之句。
忽思慧是元朝写《饮膳正要》的御医,他对酒有这样的评价,“酒主行药势,杀百邪,通血脉,厚肠胃,消忧愁。”他认为酒可以加快血液循环,所以很多药里边用酒做药引子。比如说有一个治关节炎中药,叫小活络丹,使用时非常重要的一条就是要用热黄酒来送服,可以加快药物进入体内的循环速度,把药势更充分的带出来。同时忽思慧也强调它通血脉,厚肠胃的作用,一克酒精热量七千卡,一克脂肪九千卡,一克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才四千卡,所以喝酒产生的热量比吃饭还大呢,为什么喝了酒之后就不想吃饭了,就是这个道理。
药酒在咱们国家用的特别多,药洒还有延年益寿之效。这一点在历代的医疗实践中已得到了证实。如对老年人具有补益作用的寿星酒;补肾强阳、乌须黑发的回春酒。马王堆出土的一个《五十二病方》,这本书里一共有283个方子,这283个方子里头,光是用酒入药的就33个,到了明朝,李时珍写的《本草纲目》,这本巨著里边一共记载了二百多种中药酒,如五加皮酒可以“去一切风湿痿痹,壮筋骨,填精髓”;当归酒“和血脉,壮筋骨,止诸痛,调经”;人参酒“补中益气,通治诸虚”;黄精酒“壮筋骨,益精髓,褒白发”等。
药酒用的酒比较讲究,如果是黄酒一定是绍兴酒,如果是白酒要用高度数的,这样才能有利于泡在其中的药发挥出更全面的药效。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用酒浸药,不仅能将药物的有效成分溶解出来,使人易于吸收,由于酒性善行,能宣通血脉,还能借以引导药物的效能到达需要治疗的部位,从而提高药效。另外,药物久渍不易腐坏,便于保存,可以随时饮用。这就是药酒受到历代医家重视和普通百姓欢迎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