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花的思念——致袁老/慧儿馨雨

稻花的思念——致袁老/慧儿馨雨

2021-05-27    10'19''

主播: 月色🍑

257 2

介绍:
   稻花的思念——致袁老(稿版) 作者/  慧儿馨雨 诵读/月色         五月,正值水稻郁郁葱葱,散发淡淡清香甜味的季节。而在5月22日这天,人民日报报道,“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因多器官功能衰竭,5月22日13点07分在湖南长沙逝世,享年91岁。          “一日三餐,米香弥漫,饱食者当常忆袁公。”而于在农技岗位退休的我,对农技人员“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深有体会的我,  对“杂交水稻之父”袁老于水稻的那份挚爱情怀,更有一份崇敬之感。         搞农技工作的我深知, 种稻,不是在旱地上,而是在田里。种稻,是要赤脚下田的,而在田里,人的身体上半截被太阳晒着,很热,而在田里冷水中泡着的腿却很冷。最可怕的是,田里常常有很多叫蚂蝗的吸血虫钻入腿中吸血扎肉,叫人疼痛难忍。         何况,袁老是搞科研,其中的艰辛,更是无人能体会。我想,袁老为了杂交水稻的科研,一定每天都拿着放大镜,赤脚在田里一垄垄、一行行、一穗穗的成千上万株稻穗中寻找水稻雄性不育株。         果然,报道说,袁老在研究过程中踏遍了田间地头的每一个角落,为了及时记录稻穗的生长变化,为了更好更精准地记录研究情况,他每天都要去田里数次。下稻田,“上热下冷,蚂蝗钻脚”的疼痛难受是袁老的日常。因此,近两三天来每次看到关于袁老的报道,总是一次又一次的无语凝噎。        我看到,N张袁老在不同时间,不同年代,相同或站或蹲,在金风涌起的稻浪间,手捧水稻,深情凝望,执着认真关注杂交水稻试验的照片……         我看到,电影《袁隆平》中的一片段,袁老半夜起来,赶到稻田边,发现实验水稻居然被人全部拔光了。袁老在倾盆大雨中,在水田里仰天大问,“谁干的?谁干的?这也是生命啊!”悲愤心情的报道。   我看到,“20多年来,袁老带领团队开展超级杂交稻攻关,目前新育成的第三代杂交稻全年亩产达到1530.76公斤。杂交水稻现在已在印度、美国、巴西等多个国家大面积种植”的报道。         我看到,“这是我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科学家袁隆平研发的杂交水稻,使数百万人脱离了饥饿,他是‘真正的粮食英雄’”的联合国经社事务部对袁老这样的评价。”的报道。         我看到,入院之初的袁老每天都问医务人员:“天晴还是下雨?”,“今天多少度?”有一次,护士回答28℃时,袁老急了,说:“这对第三代杂交稻成熟有影响!”的报道。   就这样,时光如白驹过隙,一幕幕的报道,一张张的照片看过来,我看到,袁老从风华正茂背上腊肉,转乘几日火车,去云南、海南、广东,重复一场又一场的试验,到90高龄的耄耋之年,甚至是生命的最后阶段,牵挂的依旧是水稻,一生都付出在水稻上的一颗赤子之心。         一颗稻种,填得满天下粮仓。千言万语,道不尽一生故事。我看到了,袁老以祖国和人民需要为己任,以奉献祖国和人民为目标,一辈子躬耕田野,脚踏实地把科技论文写在祖国,写在世界大地上的崇高情怀。          “未谋其面,却蒙其恩!”这两天,我看到,不仅在老人的居住地,而且在全国各地都自发举行了悼念老人的活动,大批自发前来悼念的人们,向这位为国为民的长者,这位杰出的科学家表达崇高的敬意。而我,也然,当5月23日,在朋友圈看到家乡贵阳花果园兰花广场,有群众自发组织做了一个祭奠台祭奠袁老的“信息”后,我也手执菊花参加了这一活动,把菊花献在祭奠台前,深深鞠躬,遥寄哀思,幽幽道声,“袁老,一路走好!”          “从此以后,碗中有米,心中有您!”是的,因为一粥一饭,有您禾下发烫的汗珠,天南地北,记得您平凡步履的暖意,无论岁月留下多少痕迹,当走过万家烟火的夜晚,家家飘起饭菜馨香的时刻,我们都会念起您。片片禾田,阵阵稻香。日后每一缕升起的炊烟,都是飘自人间的怀念,那是我们所有稻花的思念! 写于2021.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