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优秀成为一种防御 | 不要让对平庸的恐惧变成你一生中甩不掉的尾巴
原文1/2:
记得有一次几个朋友吃饭聊天,反正大家到了一起,说来说去是离不开心理学名词的。心理学圈子的好处是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遇上几个神仙样的人物,那天在座的就有一位这样的小姑娘。
小姑娘论外形,是属于那种把男人女人都能迷倒一片的;论内涵,她在学术上的修养让许多老一辈的先生们也会赞叹。跟这样一个讨人喜欢的姑娘在一起,大家自然会说到她的优秀,说到对她的喜欢。可是,她只是无奈地苦笑着摇摇头,说了句“如果优秀成了一种防御……”
她没有再多说下去,大家也就没再深谈。行走在这个圈子里,大家都知道防御两个字后面,有多少痛苦。
所谓防御,是指防御机制,弗洛伊德的解释太复杂,通俗来说就是,在一个人成长的过程中,会遇上各种难以应对的情绪,为了防止这些情绪把自己搞得太难受,于是就发展出了一些方式阻止自己体验到那些情感。
比如当一个孩子觉得不被父母所爱时,他可能会在内心做一些处理,让自己感觉根本不需要父母,从而避免感受到父母不爱自己的绝望和恐惧。所以,当优秀成为一种防御的时候,优秀的背后,是有很多试图回避的痛苦的。
对于优秀,可能我们每个人都心存期待,但对于某些人来讲,对优秀的追逐,就像穿上了红舞鞋,没有办法让自己停下来。在他的世界里,不管多么大的成就都不能让自己快乐,因为他的内心有个洞,只要那个洞存在,他让自己感受到的,永远是空虚是恐惧是对自己的不满意。
他害怕自己还不够优秀,害怕因为不够优秀而带来的“危险”,而这个“危险”是存在于他自己内心的,所以不管他走到哪里,这个“危险”都会跟着他,成为他逃不掉的影子。于是他加倍努力,让自己用优秀来抵挡这些“危险”,可是他做不到,因为那些“危险”是他自己在内心幻化出来的,如果他自己不做出改变,这些“危险”在他的内心会无限制地膨胀,这又如何能抵挡得了呢。
那么,这些“危险”是怎么产生的呢?
首先,我们的文化根基对优秀就有强烈的要求。
一个人被接受和认可的途径是功成名就,然后才能光宗耀祖。不管有多少人努力推广“把孩子培养成普通而幸福的人”,但这样的理念被大众真正接受起来是困难的,在一个社会保障机制不够健全的社会中,尤其困难。因为做一个普通人,就意味着未来的生活可能没有保障,意味着可能社会竞争失利就要被淘汰出相对平稳的生活。所以,优秀其实成为了自保的途径,为了不可知和不可控的未来。
其次,对优秀的期待,可能来自父母的高期望值。
有的父母会将自己未完成的人生目标转嫁到孩子身上:自己没有读过名牌大学,就希望孩子能在学业上出人头地;自己在工作上不得志,就期待孩子有一天可以有职有权,等等。若孩子达不到父母期待的样子,可能会使父母变得非常焦虑,这些焦虑自然会被孩子捕捉到,而孩子对父母强烈的依恋,会促使其非常效忠父母,为了让父母满意,孩子对自己的期待也会变得越来越高。
第三,对优秀的追求可能来自大家庭中的同辈压力。
在大家庭中成长的孩子,可能会无意中捕捉到父母对优秀的孩子会更好一些,于是,兄弟姐妹之间为了竞争父母之爱,孩子也会让自己努力优秀起来,从而保证自己获得更多来自父母的肯定和接纳,因为这是他可以安全生存下去的保障。
第四,优秀其实是他感受自己存在的重要方式,他需要借助于外在可见的内容来保证自己的价值。
如果一个孩子在成长中缺少对自我价值的肯定,他就无法确定自己是被爱的被接纳的,就会对美丽、成功等有更多的渴望。而一个孩子对自己的解读,来自他成长早期与母亲的互动:如果他感受到妈妈是满足自己的,会将自己感受为好的、被爱的孩子,妈妈就被他感受为好的妈妈;如果妈妈不能及时满足和回应他,他就会感受到挫败,感受到妈妈是坏的,同时为了让这个坏的感觉对自己没有那么强烈的伤害,他在内心也会做一些转换,会将自己感受为不足够好,所以妈妈才不能那么好地满足他。
所以,当一个孩子在成长中感受到太多挫败性体验时,为了吸引妈妈,他可能会让自己朝向优秀的方向做更多的努力,来抵御他内心中那个“我不够好就会被不好地对待”的恐惧。
当然,还会有其他很多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