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成为我们的主播,欢迎加微信 xdfbook 投稿,一段美文,一首英文歌,或是一点生活感想,全由你做主。
-------------------------------------------------------------------------------------------------
《25岁方成年》
去年春天,我22岁的女儿艾玛挥别了大学校园,并于今年秋天轻松找到了一份工作。经济仍然不景气,从新闻和朋友那听说的也全是近来毕业生找不到工作的事,考虑到这些,你或许能想象到我和我丈夫有多高兴。我们确实高兴。多少有那么几分。
艾玛的工作还不错,她能获得这份工作很幸运。她在一家备受尊崇的杂志社任编辑助理。但这是如今不计其数的千禧年生人找到的那种工作:兼职、低薪、没福利。
因此,在我们已经为艾玛的大学教育支付了近25万美元之后,有件事变得很清楚:我们对女儿未来的投资还远未结束。
我们家绝不是个例:纵观全美,25岁成了新的21岁。
天普大学的心理学家劳伦斯·斯坦伯格在其新出版的《机遇时代》一书中报告说,如今,25岁的年轻人接受父母经济援助的可能性比自己父母那一代要高出50%以上。
对于二十几岁的人来说,这不过是一种更普遍的现象的冰山一角。这种现象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这一代人越来越倾向于待在学校,保持未婚状态的时间也比前几代人要长很多。根据斯坦伯格的观点,现在的青春期从10岁开始,25岁左右才结束,持续15年,相当于20世纪50年代青春期的两倍还多。这可能并不是坏事。斯坦伯格的研究表明,成年期推迟对大脑发育和心理健康有一定的好处。
然而,对于二十几岁的人的父母来说,这种推迟常常确定无疑地意味着花钱。以我们家为例:艾玛的时薪为12美元,每周工作30个小时,每月税后的实际收入为1235美元。然而,她每个月的总花销在2000美元上下浮动,其中包括500美元的地下室租金、饭费、买衣服的钱、汽车的油费及保养费、娱乐花销和一些杂七杂八的费用。
艾玛没有债务缠身的唯一原因就在于我和丈夫在财务方面给予了她帮助。每个月我们给她200美元的现金,同时还支付她的汽车保险和话费(她被纳入了我们的家庭计划),时不时地我还给她买衣服,请她去美发和美甲。我们还替她还助学贷款,这一直是我们财务计划的一部分——丈夫和我会为她的大学教育埋单。
艾玛也依然在我们的家庭医疗保险计划中,而且根据《平价医疗法案》的规定,在26岁之前,她或许一直能从家庭医保计划中获益。除此之外,她的祖父母和外祖父母也在协力相助。我母亲已经决定每月另外给艾玛300美元作为毕业礼物,为期一年,就是为了帮她安顿下来。她的祖父母则给她买了一辆二手本田,这样她就不用每个月还汽车贷款了。
我们为艾玛做得太多还是太少?这个话题在我们家可以引发持续的探讨。这会不会就是另一种过度干涉子女生活的方式,是“直升机父母”在金钱方面的表现形式?我们的资助应该持续多久?从何时起救命的财务援助变成了经济支柱?我丈夫喜欢开玩笑说艾玛需要做好准备。“有一天,”他说,“当我们觉得时候到了,就会停止发放福利。”
其他父母也在这同一个微妙的领域里探索着。许多父母不愿谈论这个问题,至少不愿提及自己的姓名。在我为这篇文章所做的五六次采访中,与我谈话的每一个人都要求匿名,以免自己的子女显得不够专业或是感到尴尬。尽管父母帮成年子女付账的情况变得越来越普遍,但谈论金钱仍然是种禁忌。
“我们有这样的文化思维定式,觉得这样的孩子是懒蛋,”斯坦伯格告诉我,“但我们并没有任何证据来证明这一点。”
我的一位密友有三个孩子:一个24岁,去年毕业的那个22岁,还有一个仍在上学。她说她和丈夫已经明确决定要资助三个孩子直到他们满25岁。
为什么是25岁呢?“我觉得25岁就算成年人了,在那之后要是还在经济上依靠父母就不正常了,”她说道,“我认为我们作父母的有责任施加些压力,让子女们独立。现实情况是,我们不会让自己的孩子饿肚子的。但告诉他们25岁以后我们就不再管了却会让他们大为恼火。”
与此同时,我的朋友正在帮最年长的孩子支付她在纽约的租金、医疗保险、话费、奈飞网的服务费以及她在学美术期间的其他一些杂项开支。她家老二正在兼职打工,住在家里。
“我们一直告诉孩子们经济独立才是目标,”她说,“但我们想给他们一个安全网,这样他们才能锻炼独立能力。”
即便是那些工作好又不用担心助学贷款的孩子也在寻求父母的帮助。我另一个朋友的孩子23岁,在一家财富管理公司工作,工资有好几万。她说她和丈夫仍然要给女儿买车和医疗保险,而且女儿一直都在家庭手机计划里。
“她的薪水是不少,但租金和各种花销也很高。”这位母亲说。她还说女儿的工作性质要求她必须以职业形象示人。“她得穿体面的衣服,要做美甲,还得开一辆还算不错的车。”
……
归根结底,最重要的并不是哪个刚从学校毕业甚至是毕业几年后的人实现了经济独立,重要的是他们正在通往独立的路上前进……而且这份工作很可能会促使她在未来拥有更好的“真正的”工作,并实现独立。
本文摘自:《新东方英语》
获取更多有关英语、励志、成长的故事,欢迎关注新东方大愚文化公众号。(微信号:xdf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