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夏磊
朗读:楚歌
在地质大学读书那会儿,最喜欢的事就是骑着自行车满京城转悠。当时地坛开办了地坛书市,也不收门票,于是每个星期天我都会在那个园子待上半天。那时的地坛公园其实很冷清,高高的柏树和一丛丛杂草把园子弄得有点凄凉,我时常在灰白的水泥凳子上一坐就是很久。我总在脑子里想着从前皇帝来“祭地”时的情景,威武的皇家仪仗就曾在我眼前的这片地方走过……闭上眼睛,我仿佛置身其中,当然他们不知道,许多年以后有个年轻人也会在这里,那么悠长地想着久远的历史,有一点好奇,有一点羡慕,还有一点怅然。
那个时候,我会情不自禁地在心里祷告,为我那有着肥沃土地、却并不富裕的家乡。虽然我知道那可能没什么作用吧,但如果所有家乡人都这么诚心祝祷,会不会就凝聚起一股力量呢?毕竟土地是我们共同的家园,何况我还有一个痴念头:我们在大地之上做的任何事都是人神共知的,即便感动不了天地,能够感动人也是值得的。
毕业后我才知道,我当时在地坛胡思乱想的时候,已故作家史铁生先生就在离我不远的地方,坐在轮椅上思考生命的意义。那么今天,时隔二十多年的这次重来,史铁生先生的《我与地坛》已成绝响。地坛,还是昔日的光景吗?它带给我的还是当时的遐想吗?是的,地坛还在那儿,而且它一待就是近五百年,从明嘉靖开始有十五位皇帝连续祭拜了三百八十一年,在它这里站过然后又匆匆离去的人太多了,他们生活在这片土地之上,又都祝祷着不同的愿望,为天下太平,抑或,只为了百姓今年能有个好收成……读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时,总会想起我自己在地坛的点点时光,还有后来这么多年走过的路。没有人能够做到,哪怕有一刻离开土地,而我从事的地质工作则不但需要时刻走在大地上,更要心心念念地聆听大地的声响。我愿意和大地一直保持这份亲近,这似乎已成了我的本能。大地是一切,它几乎是万能的,而人在大地行走,最终还是要回归大地的。大地滋养了无数生灵,万物最后又以不变的质量重归大地,这是一个多么巨大、神秘的轮回啊!人在这个世上走的时间越长,走的路越多,其实离土地就越近了,正如史铁生说的那样:太阳每天都是夕阳也都是旭日,人拄着拐杖向夕阳走去,然后有一个孩子就会从山的那一边走来……像我这样,跟大地那么贴近,生命的一部分早就融入了自然之中,那么如我这般的地质人的生命,是不是也会以一块矿石或一棵树的形式留在这个世界上呢?我和老伙计们愉快地畅想着,那棵树会因此而容易活,那块矿石也该有着不一样的属性吧。毕竟,我们走过那么多的山山水水,留下说不清的行行足迹,此生已经很是“不枉”了。今天,又回到地坛了,这是我对大地的一次回访,带上我诚挚的感激。我想,这其实也是每个生命都应该做的。
六月的京城,天空也常常是清清朗朗的。这时候“有芒的麦子要快收,有芒的稻子要快种。”南方进入梅雨季节了,而芒种正是北方这一年中最好的时节,再往后几天就到夏至了,太阳带着它的光照和生机向南移动,阴盛阳衰随即开始,而大地属阴,祭祀土地最好的时间就是夏至这天。从《周礼》的记载算来,“夏至祀地于泽中方丘”足有四千多年了。在日照时间最长的那一天,我早早来到了地坛。天蓝如洗,草绿如茵。高大的牌坊后面还是那条似乎永远都没有尽头的路。方泽坛依然无比恢弘地昭示着“天圆地方”和“天青地黄”,一种庄严不禁从心底慢慢升起。站在方泽坛我想,这一块祭坛所要传递和辐射的福祉绝不是通过鼓乐声声来实现的,一定有一种介质,可以把我们心里的东西输送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去,并且这样的感应并不会因为距离远而衰减。于是我又想到,就在方泽坛的西南方——黄河岸边还有一个更古老的祭坛“后土祠”,正是它们,仿佛时间的图腾,把古代和今天、把南北中原,那么自然地维系在了一起。山西万荣的后土祠,供奉着我们民族最古老的后土圣母,那里的祭祀得上溯四五千年。那里有轩辕黄帝“扫地为坛祭后土”的地方。汉文帝于公元前163年在此地建造了后土庙,这应该是最早的一座天子敕造的土地祭坛了。而那时也正是“文景之治”的盛世,这大概不能不说是历史的巧合了。一个起始于农耕文明的民族,对土地的感恩也是天然的,他们设立了祭坛,然而所有的祭祀还是为了在大地上活着的那一群生灵,虔诚祝祷着每年的好收成。懂得感恩土地,生命才有尊严。有时候,看着如今已富裕起来的家乡粮田上,竖起的越来越多的钢筋水泥构建,看到曾经工作的矿山上的资源被浪费,总觉得人们正悄然失去了尊严。我热爱生命因此感恩大地,可赖以存在的空间和资源正被一点一点地占据,还有多少地方可以安放我们的生命和灵魂呢?
一个人漫无目的地在园子里走走停停,时近中午,园子里的人少了许多,忽然一下重归肃穆,我想,一阵喧嚣之后还是应该把安静还给地坛。我们可以用一些欢快的形式来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对大地的感激,而大地在承载了一切之后,或许也需要得到休养。对于土地,珍惜才会“节约”,崇敬才能“保护”。秦兆阳在《大地》里有两句诗,“最应该感激的最易忘记,谁诚心亲吻过亲爱的土地。”面对土地,如果人们只晓得吮吸乳汁,大地终会有被吸干的那一天,到那时人们想到要感恩土地,去哪儿才能找到一方净土呢?在这个六月里回到地坛,虽然说到底,我依然不懂古人如何祭祀土地,但我愿意在心里竖立一座对土地崇拜的丰碑,我愿意在正午的阳光下,站在方方正正的祭坛之上,诚心地致敬,怀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