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198 弄堂茄山胡 50年前的一场笔墨官司
2012-04-10 15:40 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小舟 新民网编辑:王玲
【新民晚报·推荐】在1962年4月,一场能不能用“嗲”的笔墨官司在新民晚报“街谈巷议”专栏中争论了起来。
先是成谷先生在4月4日刊登了一篇《何必曰“嗲”》短文。文中说道:“碰到一些中学的女生,发现他们常用‘嗲’这个词儿。我大儿子进了小学,谈吐中也和那个‘嗲’字结下了不解之缘;实在出我意料之外。举例说吧,一部电影好看,称之谓‘这部电影嗲来!’先生教书教得认真,称之谓‘老师讲得嗲来!’菜的鲜美可口,也会说‘这只菜嗲来!’如此等等。真叫人招架不住,实在是又好气,又好笑。”“‘嗲’这个词,大概是上海的土语吧。词典上并无查处……就是听起来也不见得怎么悦耳惬心,不见得能够表达出什么独到的妙意,如进而再扩大其‘流通’范围,就更不堪设想了”。“语言的发展,总应该愈来愈准确,愈丰富,愈美丽的。口语的生动当然需要,但,第一,总得让人懂;第二还要用得妥帖。
当年还是高中生的乃荣先生写了一篇文章反驳这位长者。他说:“读了四日本版《何必曰‘嗲’》一文,颇有异议。实际上,‘嗲’字用在口语里,大家已经听得懂了,并且为相当多的一部分群众所掌握。大家在讲‘这只菜嗲来!’‘这部电影嗲来!’的时候,既无‘好气’,又无‘好笑’,更无刺耳之感。语言本来就是愈发展愈正确、愈美丽的。‘嗲’字不‘准确’、不‘美丽’吗?‘穷做’、‘穷好’的‘穷’,过去也有人说它‘难听’、‘贬义’,而现在用的人多了,连有些小说、文章上也用‘他们穷干了一阵’了,看的人并不因为‘穷’是代表‘贫困’的意思而感到别扭,感到难听。又如‘刮刮叫’,‘刮’和‘叫’哪里有‘好’的意思,倒有‘坏’的印象,而连起来却是描写‘最最好’的了。这些都是生动的口语。至于‘嗲’字,可能在过去的词典里是指讽喻人的故作娇娆之态,但历史上的贬义词后来发展成褒义词不是很多吗?现在大家讲‘嗲’既然没有‘故作娇娆’的意思,那就让它像‘蛮好’的‘蛮’字没有‘野蛮’的意思一样吧!一个词的‘恶俗’不‘恶俗’,还得看大家用它的习惯怎样,他们怎样用此词,这也可谓‘从实际出发’。‘佳’字是‘好’的意思,中国自古以来就用此字,但今天如果我们说成‘目前形势真佳’,也是要令人发笑的。”
当年先后共有6篇观点互相对立的文章刊出在《新民晚报》上,后面4篇是于潮《何妨曰“嗲”》、善本《不必曰“嗲”》、尔龄《“嗲”风不可长》、易火《罪不在“嗲”》。实际在此问题上双方的典型论点都彻底道出。到现在仍就是这些观点时时在发生争论,但是“嗲”字却因其独特的方言神韵至今在上海话中十分活跃,而且两个褒义义项都进入了《现代汉语词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