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
樊迟从游于舞雩yú之下,曰:“敢问崇德、修慝、辨惑。”子曰:“善哉问!先事后得,非崇德与?攻其恶,无攻人之恶,非修慝tè与?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
樊迟陪着孔子在舞雩坛下散步,说:“请问怎样才算崇尚道德?怎样才能消除邪念?怎样才可辨明迷惑?”
孔子说:“问得好!先努力去做该做的事,然后才考虑收获,不就是崇德吗?检讨自己的错误,少计较他人的错误,不就是消除恶念的方法吗?因一时的气愤,忘记了自身的安危,以及自己亲人的安危,不就是迷惑吗?”
鲁国的舞雩坛离孔子家不远,孔子常带弟子到坛下的树林中散步。有一次樊迟从游,问夫子“崇德、修慝、辨惑”三事。
孔子对樊迟能问出这样的问题,深表赞赏,说“善哉问!”并逐一作答。
“先事后得,非崇德与?”意为:人皆有利欲之心,凡事都利字当头;假如能把义字提到利字的前头——先努力做事,再考虑个人利益,那么也就很不容易,算是崇德了。
“攻其恶,无攻人之恶,非修慝与?”意为:一般人遇事,习惯把错误归于别人,功劳归于自己;习惯“严以律人,宽以待己”。假如能做到遇事先反省自己,多检讨自己的过错,少计较他人的过错;那么就可以不让怨起恨生,不让恶念像杂草一样在心田中丛生蔓延了。
“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意为:正常情况下,人总爱惜自己的身体,伤损一丝一毫,都要寻医问药;挚爱自己的父母妻子,冷暖饥寒常挂念于心。但有意思的是,人却容易沦为情绪的奴隶,遇到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便头热冲动,忘记自身安危,从而做出一些非理智之事,惹祸殃身,牵连自己的亲人受难。这就是所谓的“情绪迷惑心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