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讲
昨天講了“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新學了幾個字,同時講了家教和師教的重要性。
今天我們學習“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為”。這裏,我們已經學過的字有——
子:原來的形狀屬於孩子的形狀,屬於文。
不:用最簡單的話來說就是晃花,光開花不結果的意思。
學:讓小孩在屋裏學知識和技能。
今天所學的生字還是不少的:非、所、宜、幼、老、何、為
大家光看現在楷體這個字,好像很難想象。但是如果往上追上去,看小篆、看金文,看到小篆,我們就可以瞭解了它是個象形的文,需要我們來說。
字的形象像鳥飛行中的兩個翅膀,特點是相反的,雙翅是相背的,違背的意思。原意就是違背、不和的意思。聲音與飛行的非很相近。
陰平。也就是這個字現在的讀音和飛行的飛的讀音是完全一樣的。我們以前講到同音、近音字往往有相同的意思。這是我們說漢字之間的關聯。漢字因為聲音而引起相互之間的關聯。說這個漢字因為聲音又有相互之間的聯繫。
我們知道同音近音字往往有相同的意思。這是講我們因為漢字的聲音而有相互之間的關聯。那麽接下來我們在講區分。
漢字實際上是是一音一義的。當幾個字的聲母、韻母、聲調相同的時候,因為它是不同的字,讀音也會有差別的。就是因為有差別,表達不同的意思,所以它們是同音字,慢慢才從字形上區分出來,同時也是有少少區別的。
我們聽一下。飛機、飛行、飛翔。大家好好體會一下“飛”的感覺。當然也可以用家鄉話讀一讀。要求是放鬆自然。接下來我們聽一下:非常、非法、非人。大家好好體會一下,今天學習的“非”和“飛”聲母、韻母、聲調完全相同。實際上這兩個字的讀音還是有區別的,這很重要。如果體會不到這點的話,那我們以後正音識字這一塊就很難說了。大家一定要注意到這細微的差別。
在我們的語言當中先有了語言。當然在發音的時候會發出聲母、韻母、聲調。它不斷地演變。後人不斷總結,是這麽一個道理。大家要注意注音,包括漢語拼音方案,不管它多麽完善,但也不能以它為標準。它只是記録我們聲音的一種輔助手段。因為字的真正聲音是要表達我們真實情感的。要把這真實情感放在第一位。為什麽我們在這裏要正音呢?因為我們強調字音和字義要吻合作為我們正音的主要目標。而不是說是將這個字的讀音跟普通話的那個拼音最後讀得完全一致了,才叫做正音。我們這裏的正音目標方向不一樣啊。大家要好好聽一聽。我們全國各地的,只要放鬆讀的話,同一個字,它就是讀不同的音。不同的音是合適的,不必要一定要像漢語拼音的音那個音才合適的。因為之裏面是理念發生了變化。不要小看這小小的變化,實際上是理念發生了變化。
也就是說我們正因的標準是以表達真感情,要將字的發音與字的意思相吻合。不是說最後要按漢語拼音的聲母、韻母、聲調完全一致了才叫正音。比如說飛機的飛,普通話裏講平聲,那我們濰坊話里也是平聲,但濰坊話里講飛機{肥擠(音)}之後,外面的人聽不出這是平聲。
所以說我剛纔所說的正音定義,包涵了各地母語的,但的的確確不包含現在的標準。我們現在是將漢語拼音系統,原來作為輔助工具,也就是我們學習的柺杖,不能把它當作標準。現在講輔助工具成了我們的標準,成了我們的腿。成了我們的腿之後就出現問題的了。因為我們的語言是活生生的。學習語言的最好方法是環境。再說,我們學習語音首先來自我們的父母,再是好老師的教授。也就是說我們語言的主要來歷。
為什麽強調我們的語言首先來自父母?最簡單的,父母跟我們說話是真誠真實的。所以語言表達的情感是最真切的。“來自於好老師的教授”,為什麽這麽說呢?因為我們好的老師也是真誠真實的。所以他講的語言值得我們學習的。有的人語言他講的那個話非常像播音員,當然我是舉列子,不是反對大家當播音員。但是一講出來的話讓人感覺到那是不真實的。也就是說,你一聽他講話,就不像與父母講話,也不像與老師講話,就是感覺到很假。我們正音不是那樣作假。
今天我補充了字的聲音的意義的時候,又告訴了大家一個概念,就是一字一音一義。實際上我們的漢字多數情況下是不重音的。即便是聲母、韻母、聲調完全相同,我們叫作同一個同音字,實際上它們在現實生活當中是不一樣的。我們慢慢去體會,慢慢去體會它們細微的差別。聲音不一樣,也表達了它們意思的區別。
今天我們認識的這個“非”,就是有小鳥飛翔的時候,兩個翅膀飛翔的形狀,然後引申為違背的意思,再延伸出不的意思。
在本文當中“非所宜”,這個“非”就是不的意思。我們再複習一下這個“不”,是在只開花不結果的原意下引伸出來的否定詞。這個非,它可以當“不”講。它當不講的時候,是在飛鳥兩翼之行來表達相反、相背的情況下引申出來的否定詞。所以說當我們表示否定的時候, 47個字
大家看到從造字的時候,為了表達否定,我們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去產生文字、產生聲音來表達。
不同聲音的時候,這個不和非是不同的聲音。這個“不”是入聲字。“非”是平聲字。不同的聲音可以表達相同、相近的意思。
所:看看這個字的金文、小篆和楷體。一看就是左右結構。左邊是戶。戶在這裏既表音又表意。戶,是半邊門的意思。如果我們把這個戶字對稱鏡像地放在右邊,是不是很像我們的“門”?戶字原意就是單扇門的意思。右邊是斤。我們看看斤的金文,原來是斧頭的意思。
這個字的造字,解它的時候,很像我們解“人之初”的思路。如果不按“人之初”的思路去解的話,也許理解就會反了。人之初的初字,一邊是衣,一邊是刀。很多人聯繫起來是用刀去剪衣服。不是這樣子的。是用刀去剪布做衣服。如果你知道這樣解法的話,這個字你就會解了。那麽一個“戶”單扇門,還有一個“斤”斧子,就是拿着斧子去做門,而不是拿着斧子去砍門。
拿着斧子去伐木,做一個單扇門。換而言之用斧伐木做門即是“所”。這個“所”原來是伐木頭的聲音,suo,suo,suo。大家可以用你們的方音來讀它。當然這個伐木頭的聲音是中原一帶伐木頭的聲音。因為各地伐木頭的聲音是不一樣的。
在多數情況下,“所”讀上聲。後來這個字逐漸演變成虛字。在本文當中當虛字解,是語氣詞。非所宜里的所,在這裏不用,說非宜也是可以的。為什麽要加上所字呢?在這裏它表示語氣的緩衝。非—所—宜--,表示那是不可以的呀。
宜:我們看看這個字,看楷體,往上推,看小篆,再往上推,金文,甲骨文,我們就看出是什麽意思了,也知道這個字的演變。這個字在金文裏面那個月字是比較明顯的。看到月的時候,我們首先要從肉字上去聯想。我們回想回想一下“有”字,就是右手拿着肉,you,you,you,很開心。現在我們又看到這個月字了。今天所學的這個字也與肉有關係。
甲骨文和金文是把肉包圍着,後來小篆把它簡化成屋子的形狀。小篆屋子裏的肉還是繼續存在的。肉底下還有一條橫,那就是金文底下的一條橫。也是甲骨文當中的橫。我們看小篆比較好解。屋子裏有肉,放在什麽地方呢?放在那條橫上。那條橫表示什麽呢?可以表示是菜板,當然也可以表示是容器。容器上有肉,案板上有肉。也可以表示祭祀的禮器上有肉。
本文當中用的是原意。Yi,yi ,yi,這個聲音表示很喜悅。喜悅到什麽程度?我們把這個字的形狀好好回想一下,我們生活當中的實際狀態。一進家門(上面那個寶蓋表示屋的意思),一進屋,首先看到菜板上的肉,砧板上的肉,然後發出那個聞到肉香味的那個聲音yi,yi ,yi,哎呀,太香了,太好了。
今天講“有”講到了肉,講“宜”講到了肉。一講到肉,我們就很開心。這說明我們古人在造字的時候,第一,他們是喜歡吃肉的,第二,說明這肉是不太容易得到的。因為我們主要的方式是圍獵,後來改成養六畜。養六畜之前靠的是圍獵。有時打到獵,有時打不到獵。打得到獵就有肉吃,打不到獵,就沒有肉吃。就算是有了六畜,我們對它們的餵養,也是一個緩慢的過程。不像我們現在是分門別類的,還有養殖公司來養殖。
我們再三強調字的聲音是在表達字義的。“宜”yi的聲音是看到砧板上的肉發出來的聲音,表示很開心。
幼:這個字到了小篆的時候,右邊才加了這個“力”。實際上這個字的意思就是左邊這個部分。左邊這個部分我們看一下,從甲骨文、金文一直到今天的簡化,基本上是沒變的。左邊這個字幺,基本上是它的這個字的原意。它讀什麽呢?讀yao。這yao表示什麽意思呢?表示年幼,幼小。
後面變成了排行最小的意思。老幺,就是最小的意思。到現在為止,我們打麻將,有個幺鷄。幺鷄,指的是最小的那個一梭。四川話經常會說“幺妹”。幺妹,就是小妹的意思。“幺”,就是小的意思。“幺妹”,讀起來有一種親切感。後來它為什麽要加上“力”字呢?實際上yao這個音有很多同音字,它要區分,然後加上了“力”。
小結:自從學習吟誦以後,你會發現我們非常注重漢字的聲音。這漢字的聲音,我們首先是要強調一點,聲音是有意義的。第二強調同音近音字有相同的意思,要找到它那內在的關聯。我們還要注意實際上同音字如果不同字的話,它的發音是有區別的。大家要仔細體會它的不同。
我們的漢字是一字一音一義的。即便是聲母、韻母、聲調相同,因為它的字不同,所以它發出來的字音實際上還是有細微差別的。但是這細微的差別,我們沒有辦法通過拼音或者是別的什麽方式將它記録下來。所以說,大家一定要注意,聲母、韻母、聲調相同,而字音還是有微妙差別的差距。像這种微妙的差距,來自於父母對我們的傳授,來自於老師對我們的傳授。而這些傳授才是我們文化傳授中非常重要的東西。我們在正音識字過程當中要注意這些區別。
另外還有一種現象要注意。就是不同音、不同的字形(如不、非),它也可以表達相同或者相近的意思。為什麽會出現這種情況呢?就是因為為了表達最後的意思,我們可以通過幾個角度去看問題。比方是從光開花不結果引申出來的,這是對自然界的一種學習和感悟。
“非”有很多種解釋。當它作為“不”解釋時,我們通過觀察鳥的飛行,鳥的翅膀相背,然後逐漸延伸出來的。所以說最后形成了不同的字,不同的音。但是它們的意思有相關聯,在表達相近或相同的意思。這是我們漢語言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