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讲解51——推广普通话吟诵 传承家乡话吟诵

三字经讲解51——推广普通话吟诵 传承家乡话吟诵

2016-03-30    58'59''

主播: ww_echo

144 18

介绍:
【正音识字读经典】微信公益课程——泰勒吴军华老师主讲。 《正音识字三字经》第51讲主要内容摘要(注:时间匆忙,摘录多有疏漏不及不当之处,当以原声为主): 一、第49、50讲着重谈了字感。那么怎么从字开始吟诵?怎样才能吟诵得好?时下一般是从自己认为好听的、美的开始,因此从诗词开始吟诵是比较多的。但到一定程度,会发现有瓶颈、或不像老先生的吟诵,比如接受培训过吟诵的,甚至中级班都上了,还觉得要花很长时间去学习。但按照老先生们都的说法,吟诵没有这么难,发对音就可以了。所以从字感开始学习吟诵,应该说是比较快正确的。 百年前孩子上学时先学四声八调,如粤语”东懂栋笃”,每天练100遍,练3天,然后换一组,再每天练100遍,练3天,如是直到熟练,所以虽无拼音,却有发音系统。这样对于字的声调就非常熟悉了,随着四声八调、平仄,就有长短快慢高低的区别。而这就是吟诵开始。老一辈吟诵家如吕君忾先生等反复强调“发文字固有的声音”就是这个意思。 由于我们的语言系统太复杂,而南方语系保留了更多的上古音和中古音,用南方语系吟诵古诗文会更接近文本创作时的语言环境。北方语系系受元、清的影响较大,形成现在的普通话,我们要用普通话读书,又要尽量还原文本创作时的原意,因此要吸收南方语系的特点,开展普通话吟诵。 比如平、上、去、入四声,一般来说,平低仄高,按阳平、阴平、上声、去声、入声依次从低第到高,但目前普通话是平低仄高的,而粤语阳平最低,阴平最高,上、去音介于两者之间,入声字本身又有不同的音高,所以不能统一而论。我们只能给出非常方向性的说法,需要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运用。一般来说,在入门的时候要严一些,熟练后根据情感的要求和语感去走,因为吟诵只是工具,得到吟诵和阅读的乐趣,才是最重要的。 那么吟诵总体上要把好几个方向: 一是坚持普通话吟诵。但不是用普通话测试那种方法,允许带家乡话的吟诵,标准是不一样的。我们最重要的是表达真实情感,不影响沟通交流。普通话吟诵规则是要完善的,南方语系的特点要尽量吸收到普通话中来。目前最无争议的是普通话一定要读出入声字。吟诵者可多像南方语系的朋友学习。 二是用家乡话文读吟诵。所谓文读,即不是用口语读书,是雅言。在这个层面,如果不懂其家乡方言,不可以轻易判断是否倒字,因为每一种方言有它表达感情的独特方式。还有就是如果我们有了一定的入声字的基础,反过来听家乡话,会留意到家乡话里也有某些入声字的,那么我们就不能停留在“入声字读短l读促”这个层面,要把它的音发好,发圆满。不同方言吟诵的共同性整理出来就是普通话的标准,目前普通话虽有一些标准,但可以继续挖掘。保护好我们的地方语言,就保护了文化的多样性,这对文化的传承是非常重要的。 总而言之,我们要推广普通话吟诵,传承家乡话吟诵。语言是文化载体,语言灭则文化灭,文化灭则民族魂灭,不可等闲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