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音识字读经典】微信公益课程——泰勒吴军华老师主讲。
《正音识字三字经》第52讲主要内容摘要(注:时间匆忙,摘录多有疏漏不及不当之处,当以原声为主):
一、第49讲重点在字魂;第50讲重点在“六本书”的重要性;第51讲重点在四声八调、平仄、平长仄短、平低仄高、语言的复杂性及通过吟诵达到愉悦和爱读书的目的。通过吟诵,继续学习是没有止境的。所谓知道吟诵用半天,学会吟诵用几天,用好吟诵一辈子。因为语言的复杂性,使得吟诵具有多样复杂性,但我们不要被这个所疑惑,要用中国的缘起智慧,统合这种状态;另外吟诵读书的过程就是就是修身养性、体会道的过程,所以吟诵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情。
二、经典的“魂感”统领字的形音义这个“字感”。学中国文化必需转变我们的思维模式,不能用直线的或对立的概念看待事情。正音识字以“魂”贯穿,其“魂”就是“道”。以吟诵求道,落实到平仄快慢高低上,这些就是道之用。成为符合道统的人,才能成为老师。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若无道统领,只授业解惑的,称为师傅,但实际上古时师傅们对道的要求也是高的,传艺时也是把品德放在首位的。有艺无德只会害人,如化学火锅,三聚氰胺事件等等,皆出于此。
三、从“字魂”读出道,把文体特点读出来。“人之初”三字,三连平,一个音比一个音长。教学时强调“人”字开篇,教我们如何做人是“文魂”。“人”字要发出自豪感,这是人字的来源决定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决定的。诵读与吟咏有区别,但又是自然的,一以贯之的。其区别在于前者语言较强,乐感较弱,后者反之。当我们吟诵时,在读的基础上,拖长放大声音效果,怎么读怎么吟。
“性本善”三仄声,要短而高。
“性相近 习相远”,只要读对,就会发现重点在“近,习”上,“习”是入声字。
“苟不教 性乃迁 教之道 贵以专”,注意韵变了。从仄韵换成平韵。换韵就是换情绪。留意“迁、专”的表达。另外要留意虚字“乃、之、以”的长读,虚字不受平仄限制,吟起来起承转合要到位。
文体要求怎么读就怎么读,不能用讨好孩子的方法降低要求,孩子能理解多少就是多少。真正载道的老师一定会受学生欢迎的。我们曾经提过“上课不备课”,但其实这需要老师下很多功夫,备课就是生活的常态,上课时才能得心应手。
载道传道不是说教,是言传身教(从某老师为迎合孩子喜好,上课穿高跟鞋、超短裙、用表演腔说起,谈到如何讲自然、轻松、非表演的状态传递给孩子)。除了表演型外,还有一种读书法,甚至听不清读什么,也是有问题的。
四、正音识字学经典,让我们从《三字经》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