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讲解60——复习

三字经讲解60——复习

2016-04-13    43'58''

主播: ww_echo

377 13

介绍:
【正音识字读经典】微信公益课程——泰勒吴军华老师主讲。 《正音识字三字经》第60讲主要内容摘要(注:时间匆忙,摘录多有疏漏不及不当之处,当以原声为主): 一、中西文化融合怎样才能融合得好?新文化运动后,全盘西化占了上风,但不代表中国文化就消失了,两种文化不是对立,不是此消彼长的关系,可以并存,都发展的好。就算在香港、澳门、台湾也出处可见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子。在这方面,没有人能超越张之洞“中体西用”这个思想。我们学习《三字经》这些经典,就是要把中国文化这个体建起来。中国文化的精神始终不变,吸收别的文化中的积极因素。 二、今天讲《三字经》“知某数”这个概念下的五行概念。 1、“曰水火 木金土 此五行 本乎数”四句,要留意“本乎数”这个表达。它将实体的水火木金土五行,抽象为“数”。五行就发生了很多对应、类推、类比,把似乎无关的事物关联起来,如五色、五脏、五味、五常等等,所以古人非常有智慧。 2、“稻梁菽 麦黍稷 此六谷 人所食 马牛羊 鸡犬豕 此六畜 人所饲”八句。基本上讲的是中国本土的粮食及动物作物。经过不断地兼收并蓄,粮食品种越来越丰富,不断成为中华民族的一部分。刚引入的食品,会加上“洋”或“番”两个字做类比,如土豆(洋芋)、西红柿(番茄)、北方多子多孙的石榴和南方的番石榴(鸡屎果),这些都充分表明中国文化是包容向上的文化。另外古时祭祀一定是用最好的食物的。如果我们了解当时作祭品的食物背后的“祭如在”、“祭神如神在”的意义(把祖先当时最爱吃的东西、把祖先没有吃过的东西做供品),我们今天在做礼乐的时候,就有礼乐实践的价值,否则今天完全按照以前的礼乐传统照搬,礼乐就只有博物馆的价值。孔子入庙每事问,今天做礼乐仪式也要了解当地的风俗禁忌,也要每事问,礼乐才能变成实际可用的东西。 三、希望大家找回以前的课程,因为现在只是复习,不能讲得很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