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音识字《三字经》第90讲摘要
1.明后天将在山东开正音识字年会,其中议题包括如何用微信将国学推广得更好。也有师友问到进度问题,正音识字《三字经》课程已经过半,生字越少,进度越快。但我们不要求快。慢就是快。喝白开水与饮西湖龙井的方法不一样,喝潍坊地瓜酒与饮茅台酒也不一样,目前有人学习经典求多求快,这有问题。经典要慢品,如饮龙井和茅台,亦如孩儿学步,爬、走、跑,慢慢体会,否则可能身体受伤而不自知,最终走不远。
2.纠正错误。“有典谟”中的“谟”字不是入声字。
3.各地方言不一样,文读系统不一,但每一个字都要读准,准确表达文字意思。老师水平越高,教学方法就越灵活。老师水平欠缺,就只能标准化、统一化。用统一的教法,对水平高的老师是束缚,对水平低的老师也是束缚,高不成低不就。王夫子曾是礼部尚书,负责了几届科举的考试,所以转做私塾先生时,不管孩子状态如何,都是应付有余的。孔夫子的教学法就是因材施教,因人、时、事而变,“从心所欲而不逾矩”。所以讲教法时,首先应提高自己的素质,而不要只在教法上打转转。
4.《书经》,即《尚书》。“尚”可读上声、也可读去声。《尚书》也即上古的书,孔子之前的书。十三经都与孔子有关,《尚书》也不例外,是孔子在阅读了大量文献后编撰修订的,如诗三百,孔子读诗三千后挑选而出。经典都具有修身的的作用,如果说《易经》的卦、爻描述了在不同状态下应该如何做人做事,《尚书》讲了古圣先贤的案例,是体例完备的经世致用的公文总集。秦时“焚书坑儒”运动毁了很多书,包括《尚书》。现在能看到要感谢伏生——秦时七十博士之一。在“焚书坑儒”运动中,他不仅自己背诵了,还把一部分藏在墙中。汉朝要恢复儒家传统,派官员晁错到山东伏生家去学习,当时伏生已经九十多岁了,经由他女儿的转述,晁错记录,《尚书》得以保存。
5.我们今天的吟诵采集小组的工作犹如当年曹错。这项工作从2007年开始、2009年正式对外公布成果,到目前为止大约采集了1000多位老先生们的声音资料,“最美读书声”才得以恢复。但目前仍缺乏有识之士的研究,仍处于开发推广的初期,需要大量的人做推广工作。
6.学习吟诵,按照徐健顺老师的话,明白只需半天,学会只需三天,要读得好,需要一辈子,因为要使自己变成儒士,才能真正读好。徐健顺老师第三套《我爱吟诵》可能也快出来了,但他仍说自己《论语》吟不好,他的意思是说,没有十年寒窗的底子,总觉得缺了点什么。
7.现在很多人吟《三字经》比刚开始的时候要好得多,希望更多的人后来居上,尤其是比我年龄小的,及职业老师。大家都走到我前面来,那就实现我们正音群的目的了。
8.今晚潍坊大讲堂分享《论语吟诵》,希望潍坊的朋友积极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