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讲解100——大小戴 注礼记 述圣言 礼乐备

三字经讲解100——大小戴 注礼记 述圣言 礼乐备

2016-06-13    50'25''

主播: ww_echo

2460 11

介绍:
第100章内容摘要 昨天讲了微信公众号的事,很多人也开始关注了。若还没关注的朋友尽快加“正音”群。想要留言,就点击关注后的左下角进行交流。   1述,左右结构,楷体是左下包上,以传承为主。小篆的左边是chuo,与行走有关。右边是shu,chuo表义 shu表音。形表义,声音既表声又表义。术是技术方法的意思。述的原意是按照一定的规矩方法来说。《诗经》述,循也。五子之歌中“述大禹之戒以作歌”都是述的本意,表示遵循。“述圣言”,在此采用引申义,表示转述传承前面之说。“述圣言”与“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同义。现在很多人喜欢创新,创新地学国学。“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这话令人深省。“大小戴,著礼记,述圣言,礼乐备”, 大小戴著礼记这事很了不起,成为历史记载。《礼记》成为著名的十三经之一。“述”用得好,这字遵循孔夫子讲的“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来传承。我们需要老实正确地理解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进而转述,这已经很了不起了,不要总想着创新。尤其我们做国学,更不要想着内容和学习方法创新。随着时间的推移,不遵循老祖宗的方法和理论学习,一定会出问题。只要经过历史的检验才能效仿。   2圣,以传承为主。小篆与简体跟甲骨文变化得大。正体传承甲骨文,有耳会听,有口会表达,这就是圣。通达事理为圣。小篆把耳朵去掉后,右边只有口和王称“cheng”,呈现的意思。“cheng”与圣同韵母,声母不同。《说文》中,圣,通也。无疑事不知为儒生。圣者,通达之人。凡事都能通达的人生活得洒脱,会长寿。中国历史上的读书人都是长寿之人,如孔夫子和孟子。通则不痛,痛则不通。凡事能想开,思想通了,身体也很舒畅。孔夫子六十而耳顺,即通达圣人了:七十时能从心所欲,但不逾矩,不出格,这就是圣人境界。“述圣言”指转述记述圣人之说,这里特指孔夫子所言。   3乐: 当我们看到乐的字形会很愉快。“礼乐备”这里读“乐”。这里介绍乐三种读音“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le乎”,当乐器讲的“礼乐yue备”,“仁者乐yao山,智者乐水”。乐是多音字,字形相同,有相同的意思。正体字是上面两个幺中间一个白,下面一个木;简体字是正体字草书后再楷体而来。一种解释是乐字像一个鼓架,上面是鼓下面是架子,特指乐器。一种解释是:从甲骨文看乐是一个人举起双手在跳舞。研究语言的学者认为古音是读yao,就是丰收后,人们很开心,围着篝火唱歌跳舞时发出的声音。后来又拿来陶瓷,发声的竹子,石头等敲打,那这些乐器分离出来读作yue, 都是为了表达内心的快乐。“礼乐备”中的乐yue特指中国的乐,在《礼记》中乐者天地之合也,合是指和谐。《吕氏春秋》“夫乐者,先王之所以饰喜也”,以乐传教,礼乐教化,不是现在的流行音乐,西方的乐曲,骂人式的歌曲,而是净化灵魂之中国乐。 4 备:从字形看小篆和正体比较像,楷体发生了变化,左边的“人”没有了,右边的“备”从音。本义是谨慎警惕。《墨子》备者,国之重也。《三字经》里的备用引申义完备齐备。《尔雅》具也,即完全具备。《易经》里“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 5.《礼记》第一是述圣言第二是礼和乐都具备。礼经包括《周礼》《礼记》《仪礼》三本书。乐要通过吟诵,中国式读书方式去体会中国之乐。从西方乐的理论论述中国乐创作中国乐,是近一百年来所尝试的,结果证明离中国的乐越来越远。弘一法师李叔同当年创新新的中国音乐,从日本引入西方音乐到中国,写出《新学堂乐歌》旋律都是西方的,代表作是“长亭外,古道旁---”。但是李叔同先生本身的国学功底很深厚,西方旋律处理后很中国味,不过当时的很多老先生老的礼乐传人也是听不惯的。例如现在大家穿“民国风”服装,现在人觉得是古装很古典,但在当时老先生们不会认为是古典古装,认为是时髦。至于中国乐的缺失很严重,比礼还要严重,恢复起来要花很大的功夫。我们最近作了《诗经》首要15首,尝试做中国乐,等待大家的批判和指证,收集意见后再改进。另外春节大典和兴农大典都是用的吟诵的老师,没有用受西方影响的音乐学院的学生,也是中国乐的尝试,大家可以好好听听体会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