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音第146讲摘要:请关注正音公众号,获得更多学习信息
1、主群将逐步过渡到实时听课的群,早上六点之前签到,讲完后补签到开讲的过程就不要发信息了,以免打乱录音。不能实时听课的老师可以在分群听录音。
2、今天将复习三字经的历史部分,一直到“九十年,国祚废”今天主题是“文化南迁”讲历史时开篇“经子通—知终始”十二个字非常重要,告诉我们学习的前提条件是经子通,读诸史。为什么要经子通,读诸史,如果经子不通,会读出问题。要我们首先建立道统,有了道统后再读历史就不容易读乱。近百年来,不读经子或没有系统读经子,然后开始讲历史,近百年讲的历史与传统讲的历史有非常大的不同,造成价值观上的错乱,该提倡的不提倡,该反对的不反对。那么现在很多人讲历史讲成弱肉强食的历史,不断歌颂野蛮、不断歌颂强权,这就没有做到“经子通,读诸史”。这个“考世系,知终始”,这个也是非常重要。建立道统后,通过道统看看帝王的相承,各个朝代兴衰的因由。中国历史上每个家族都有家谱和族谱,每五世,即一百五十年列一个表。详细标明血统关系,有直接关系的标红线,侄子关系的标蓝线,外甥过继来的加双姓,非常严格。
3、三字经的历史从伏羲、神农、黄帝讲起”自羲农~七雄出”。这段是先秦的历史的当中,讲到三皇帝五帝,按照中国传统,道统和政统是一致的期间。周朝的春秋开始,我们的道统和政统开始出现分离。分离期间,一个非常重要人物孔夫子出现。孔夫子在这个分离时出现,还在坚持道统。孔夫子一出现为我们所有读书人竖立榜样,为读书人指明了方向。这就是常说的“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春秋这个时候,孔夫子为我们树立了榜样,以孔夫子为木铎。坚持天地之道。从孔夫子开始一直做了工作,匡正道统,孔夫子周游列国努力与诸候国君努力建立道统,最终却处处碰壁,历史记载“如丧家之狗”,但孔夫子不会因这种处境放弃道统,继续传道。孔夫子周游列国坚持道统的行为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读书人,坚持道统的人才是真正的读书人,才是真正的儒士。还有一些用御用文人,就是为正统服务的,政治人物说什么就跟着说瞎话,这个不算读书人,是读书人的败类。到目前为止,现在的有些人受人诟病,虽然也读书,但不坚持道统,比方说一个被称为文化学者的,最近露面少了,因为受到了批判。所谓的国学大师处处讲国学怎么好,依据很明显,把孔夫子讲成历代正统的附属品,是御用文人,跟历史上太不一样。所谓的国学大师在四人帮期间一直是写批林批孔的文章。是不是真正的尊孔?这些国学大师若是还在反孔,恐怕对他还有一份敬意,自己的价值观是反孔的,至少认为他人格上没问题,只是认识上的问题。但他们不是,人家要他讲什么他就讲什么。因为这样的人物不是在弘扬中国文化,污灭孔夫子。三字经到了春秋战国时,是用了入声韵的。“周辙东~七雄出”再读一遍听听。另外,有一不好风气出现,开始尚武,弱肉强食。谁的拳头大代表正统,不代表真理。文化还没有南迁,还是在中原一带。主要区域河南、山东、河北、山西、陕北、甘肃。中原以山东、河南为中心地带,诗经十五国风里有十三国与河南有关系,还有些国家,并不是全部在河南,同时跨着两个省,这就是当时文化所在地。
4、接下来秦汉历史。“赢秦氏~与高齐”。对秦国的态度,百年前和现在大不一样,以前是否定现在是歌颂,因为没有读经子,最后读成弱肉强食。现在学三字经要回归传统,按道统去判别历史人物,哪些是正统上的人物。秦始皇,虎狼之师,杀害了无数的人。灭了六国。楚汉争,有两个人物,百年前一直对楚霸王歌颂的多,对刘贬低的多,现在也反过来了,多数人在歌颂刘邦。两人出身不一样。从刘邦开始,中国开始带了一个头,有个印象皇帝可以轮流做的,不需要几代人努力的。汉朝以后,有个变化,很多人可以通过一代人做皇帝,不是通过几代人的修身来完成,会引起很多纷争、战争。刘邦在这个角色上没有带一个好头。之前朝代更替都是帝王将相的更替,都属于贵族,都受过好的教育。汉刘邦一上台所做的事令人发指,杀功臣,一个小小的亭长,最怕打天下的人。后面的吕后更令人发指。奠定汉四百年的是文景之治。汉武帝是在文景之治上不断挥霍的人。西汉有个王莽要记住。王莽家族不错,但本人家庭不好,叔叔带大的,王莽的女儿是皇后,最后王篡权。他四书五经读得好,周礼也懂,经常搞礼乐制度。但后人对他评价很低。他是个伪君子,现在就有王莽式的人物,要警惕身边的伪君子。顺便说说国学圈子也有这些人,不踏实做事,专门喊口号的人,别有用心。对我来讲,我是很清晰的。大家要小心。尤其是将张载的几句话挂在嘴边的人要小心,很有可能就是王莽,学了弟子规就讲要以往圣继绝学,凭什么继绝学呢?单纯小朋友跟我念,其它事都做不到?不靠谱。千万要注意,讲历史是在现实中要分清不要被自我标榜、喊口号的人所迷惑,现在的实际情况就是想谈什么继绝学,哪有可能,脚踏实地能认个字,正个音,把蒙小学好,还要花三年,很多人这样喊,觉得可笑!不靠谱!还是要踏踏实实地一本一本读完,把蒙小读完,再读四书五经再讲以往圣继绝学才靠谱。5、这个时候文化重心依然是在北方,中原一带,三国时还是这样“魏蜀吴~与高齐”。中国南北朝,南中国和北中国是不一样的,北方各个民族在武力上开始崛起。北方南朝基本上属于汉朝执政,汉文化隋朝,6、迨至隋~国祚废”隋唐开始我们的皇帝政统以北方血统为主体了,更像游牧民族的长相而不像我们前面讲的三皇五帝那个时期的长相,隋唐,唐朝之后乱了基本中国有出了南北分界,分界岭南移。分界岭南移是因后晋石敬瑭将划给北方游牧民族的版图开始南迁,临安就是临时安,汉文化南迁叫文化南迁,北方游牧民族文化比不上汉文化。南宋时期南北疆域是不一样的,我们北中国虽然北方游牧民族但是与大量汉人住在一起,有些北方皇帝主动汉化,还有一部份北方皇帝不准汉化,但最终还是汉化,百姓还是把自己文化丢弃学习汉文化。还有的有自己文字语言也慢慢丢弃,自己的文化无法与汉文化相比主动放弃。相对来讲一直保护汉文化比较好的是南宋的这一部份人,也就是现在江浙一带,福建、江西、广东、海南。到目前为止闽南、潮汕话为河洛音中原音,文化南迁的结果。广东粤语历史悠久还有客家话,我们本来就是中原人历史中不断向南迁移但我们的语言和我们的文明保持不变。7、跟春秋战国时代有同等待遇是元朝,《三字经》讲历史时春秋战国是入声字结尾,元朝也是入声字结尾的。王应麟和续写三字经的这些人元朝用了24个字“并中国~国祚废”。对比用24字讲春秋战国“周辙东~七雄出”通过三字经写法大家应该知道按照我们中国传统对春秋战国的态度以及对元朝的态度。我们的文化到春秋时代有了很大的走向,三皇五帝时代已经结束了,天下已经开始崇拜拳头,不在崇拜礼乐,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变化。元朝崇拜武力、拳头,结果元朝成为了统治者成为政统,但是我们的文化遭到又一次非常大破坏。和元朝对文化破坏不同春秋,春秋是礼乐文化遭到破坏我们说“礼崩乐坏”,元朝对文化最大的破坏是我们传承文化的人遭到破坏,元朝人分是三等,第一是蒙古人,第二等色目人眼镜带颜色的先被蒙古人统治的。然后汉人,最后是南人。汉人地位低,元朝九十年不器用汉人,不断损坏汉人氏族群体。历朝历代我们读历史除了知道有正统的皇帝之外,中国历史上起了很大作用的不是政治人物政治人物基本为了权利,朝代的更替无非是换个国名。让我们根基稳定的是氏族,氏族是维护了方圆几十里的稳定,元朝把氏族彻底毁灭。氏族建立是不容易的是靠很多代人的努力,成为方圆百里领袖人物不是靠国家任命。靠当地的口碑。这些人靠品德非常好,靠品德、道统道统赢得了老百姓的认可。元朝这部分人被破坏。所以用春秋战国的态度来写的“国祚废”语气很重对元朝恨之入骨,南宋文化就在南迁,元朝汉族氏族受到大量破坏不存在了,现在有人写文章“南宋之后无中华”就是从这个角度来说。更为极端的“我们中国历史上没元朝,不认为元朝是中国人。”元朝是历史一部分不要用现代人的概念,要用中国天下概念。从天下角度第一蒙古一直是炎黄子孙,外蒙也是炎黄子孙。7、我们今天将历史理顺,从道统看历史回归传统,学到这里将文化南迁问题说的很明白。几个问题解开,南方语系语言保留元朝以前的语言。跟我们写古诗文语言比较接近。北方语系受元朝以后建立的语系蒙古人影响太大。但是我们北中国那段时间不仅仅九十年,由北方游牧统治有几百年时间。汉文化融合北方游牧民族文化,同时北方游牧民族文化也在影响汉文化是相互的。融合的过程两种文化都有,混合到一起去了很难区分的。但是真要区分,我们北方语系语言受游牧民族的影响比较多,南方语系语言跟汉文化传承比较多。通过吟诵慢慢明白了这个道理。通过历史脉络、语音变迁及文化关系来讲。正音识字读经典按传统路线走中古音读经典,中古音保留比较好的就是南方语系。
(声明:以上文稿记录未经泰勒吴老师校对,仅供参考,详细内容以录音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