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音第149讲摘要
请关注正音公众号,获得更多学习信息
我们前天讲了《三字经》当中的主题“文化南迁”,昨天讲的主题是“中国的基础是士族、士大夫”;今天讲的主题是“《三字经》与明朝建立及文化传承”。一天一个主题。
今天我们通读《三字经》历史部分,应该会更加明确前天和昨天的主题。《三字经》作者王应麟,南宋末、元朝初的人,准确说,《三字经》诞生和流传于元朝时。在此之前,也有很多蒙小教材,为什么要再写一本《三字经》?有其时代背景。除了在蒙小增加了历史部分外,主要是元朝的背景决定。在元朝,将人分成四等,一是蒙古人,二是色目人(眼睛有色的人,主要早期指被蒙古族收归了的各个部落),三是汉人,四是南人(未成为元朝版图地区的人)。当时如果杀了蒙古人,是一命赔一命的,但如果杀的是汉人,则是赔一头驴。所以汉人的地位是很低下的,另外官员主要由蒙古人担任,蒙古人不信任汉人,惧怕汉人,士大夫阶层遭到严重的破坏,中国的社会基础、文化基础遭到了极大的破坏,王应麟很有远见,他在这样的背景下,将中国精神、中国历史文化信息通过蒙小《三字经》传承下来。虽然文字很简练,但讲故事、正音识字能将中国灵魂传递给孩子。
《三字经》当年的传播速度与现在不一样。王应麟虽有一定的影响力,但当时已不在朝政。隐居在宁波。《三字经》先是在江浙一带流传,后北到安徽、河南、山东,南到福建。由于越来越多的人反对元朝的统治,元朝末期大家纷纷起来造反。但有个普遍的特点是造反的领袖读的书都不多,以平民为主。如朱元璋。朱元璋主要在庙里读的书,他是明教徒,不是佛教徒。去庙里的原因是为一口饱饭。讲两个故事,说明他不是佛教徒。某天他做杂役打扫卫生,被佛像底座绊倒,他不是念“阿弥陀佛”,而是拿起扫把照佛像就打,骂佛像绊倒了自己。另一件事是有一次庙里供奉的蜡烛被老鼠咬了,方丈叫朱元璋弄好。朱元璋自己琢磨,菩萨连自己都保护不了,于是就在佛像后面写了几个字“发配三千里” 几个字。当然这些都是传说,要查正史。
朱元璋参加了明教,能征善战,在与他一起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的这一批人中,如徐达、常遇春等文化都不高,另有元朝末一起造反的陈友谅、张士诚、方国珍等,读书都不多,估计也就蒙小水平,四书五经可能都读得比较少,以平民为主。这与汉刘邦是很不一样的。刘邦虽读书不多,但其左右臂膀是读书人。所以六、朱所处的时代背景很不一样的。
为什么仅仅读了蒙小的人,就可以打败硕大的元朝?这是非常值得思考的。文化传承中最基础的、开蒙的传承从王应麟开始变成可能。无独有偶,清末也有一个大字不识的人,在美国开创了弘扬中国文化的先河。他就是山东籍的丁龙。这里不详讲。丁龙用实际行动感动了雇主——哥伦比亚大学某教授,为此该教授专门在大学里建立了“丁龙讲坛”,这是美国大学里第一个专门弘扬中国文化的讲坛。丁龙家族几代不识字,靠的是行动。所以在中国的士大夫阶层被严重破坏的情况下,中国人还是有办法将文化传承下去,一是行动,二是落实到蒙小教育上。
元朝的退出与《三字经》有多大的关系?这是一个课题。一点关系都没有吗?不见得。
大凡朝代建立以后,都会认识到文化的重要性,都会非常重视教育。即使元朝不相信汉人,也不得不相信儒家文化。故元朝也一直沿用南宋文化,推广朱熹的文化思想。朱元璋建朝后,就设立国子监,培养人才,包括培养了孙子朱允文(明第二代皇帝);永乐皇帝虽杀了方孝孺十族,但是组织编辑了《永乐大典》,十万多册。可惜现在能见到的只有300多册,损失太大了。主要是清末八国联军入侵时被毁。
明文化中,出现了非常有名的儒士——王阳明(王守人)。经常与朱熹相提并论。南宋朱熹和陆九渊同是大家,但路线不同,朱熹是理学,陆九渊是心学,王阳明是两者的集大成者,被称为“三不朽”人物:立德、立功、立言。
今天就先讲到这里,对这些主题的讨论很有意义,这里抛砖引玉。
(声明:以上文稿记录未经泰勒吴老师校主要在对,仅供参考,详细内容以录音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