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音识字读经典,正音识字读经典。今天是2016年11月9日,我们百家人讲百家姓现在开始了。今天是第三讲,百家人讲《百家姓》的第三讲。那么今天的题目是:孝是根,家是场所,姓是标志。
很多有识之士为了让我们的现实社会变得更加美好,提出了很多解决方案。目前最多人提出的方案就是认为中国的不理想状态,是由于中国没有宗教造成的。所以提出:只有大力推广宗教才能解决中国的问题。有的人甚至还将儒家宗教化。成立了儒教。咋听很有道理,出发点应该也是好的,可是仔细分析一下就明白了,这种观点是在中西文化融合中,以西方为标准提出的方案。认为西方有宗教所以我们也需要宗教。归根结底,这还是民族不自信、文化不自信的结果。中西有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世界观,从而形成了不同的文化。西方最后形成的宗教,而西方有宗教的历史并不长,大约两千年左右,而且宗教前后的文化是中断的。中国文化以孔夫子集大成为标志,上下五千年以来一以贯之,从未中断。从这一点看来,中国文化从未输过西方文化,未来将会继续证明,中国文化的优越性、普适性,所以我们必须要有坚定的文化信念和文化信息。
对中国现阶段的不满足,主要是通过中国文化来解决。其他民族好的地方,当然可以借鉴和拿来,放在用的层面上。但是不能变了中国文化的体,变了中国文化的根。我还经常听到某些人说,弘扬佛教有寺庙,弘扬道教有道观,弘扬基督教有教堂,而我们儒家却没有自己的阵地,所以需要建立儒教,而且要建立大量类似庙、观、教堂这样的道场,这实际上还是对中国主体文化的了解不够深入所致。宗教与信仰有关连又有不同,西方文化宗教信仰往往连在一起,西方的信仰是通过宗教来实现的。中国虽有宗教,但是中国主体文化儒家文化却不是通过宗教形式呈现的。儒家文化是通过家来体现的,这样看来,如家的道场是最多的,每个家就是弘扬儒家文化的道场,姓氏是一个个道场的重要标志。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话,这不是我们某家的做派,我们某家门儿里不可能出现这样的人,不可能做这样的事儿,千万不要给我们某家丢脸,给我们某家祖先脸上摸黑!在这些表示中,我们是有信仰的,但是我们的信仰不是通过宗教的形式表现出来的,而是通过尊重自己的祖先、尊重自己的这个姓氏表现出来的。这些表示当中,我们把姓氏看得多么的重要,多么的崇高。我们的祠堂,本来就是在祖屋的基础上,后代不断翻新建立的。实际上祠堂就是我们的祖屋,我们的祖先就住在我们家里面一直护佑着我们子子孙孙。
我们诸侯国时期的太庙,是在国君祖屋的基础上建立的,一直护佑着诸侯国的国民。我们公认的中华文化代表人物——孔夫子的曲阜孔庙,也是在孔夫子祖屋的基础上,不断翻新、扩建而成。后来各州、府、郡县建立的学宫孔庙,也是在移植曲阜孔庙。孔夫子的思想成为我们中国人的共同灵魂,共同的心灵家园。道观是我们本土产生的宗教,道观的设计,多像我们的孔庙,多像我们的祖屋。佛教的寺庙是从古印度传过来的,经过数百年与中国文化的融合之后,基本上是参照曲阜孔庙而建,仔细看看佛教的大雄宝殿多么像孔庙的大成殿。最后传过来的基督教的教堂,虽然也受到中华文化的融合,可是时间比较短,基本上保留了西方教堂的建筑特点,不像我们的孔庙,不像我们的祠堂,不像我们的祖屋。我们为了纪念我们的祖先,我们公认的文化代表人物孔夫子,以及诸位圣贤,我们的表达方式就是让古圣先贤们住在我们的家里面,我们呢事死如事生。近百年我们向西方学习,才有了我们古圣先贤在户外的雕塑,每当我看到这些户外雕塑,我心里总不是个滋味。首先我很赞同他们弘扬中国文化的想法和举动,可是最好要用符合中国文化的形式来表达。
一次,在《论语》的微信群里面,一个爱好《论语》的朋友将自己学校户外孔子像的雪景照片晒了出来,我看到穿着暖暖的人们与披满大雪的孔子像合照,孔子像前面既没有供牌,也没有供品,我的心里真是哇凉哇凉的。大雪纷飞,寒风凌冽,我们的孔夫子忍饥挨饿不说,还要忍受着大雪风寒,这难道是我们对待祖先、对待圣贤应有的态度吗?当时我就在论语群里憋不住骂了起来,没想到我被很多热爱《论语》的人们大骂一通,最后我不得不让步了。是啊,目前能够立个孔子像已经非常不容易了,不能再提更高的要求了。可是,我们可怜的孔夫子啊,你就再多冻几年、再多冻几十年吧,你何时才有个家呀。我们两千多年之后的子孙们,就这样对待你,而你依然是那样温文尔雅、孜孜不倦地教诲着我们,孔夫子你是真正的仁人哪。还有一次,我来到了一家企业,他是非常标榜用中国文化治理企业的,大门最显眼的地方一个硕大的孔子像立在户外,董事长夸夸其谈他是如何用《弟子规》治理企业的,进入企业大厅,挂满了董事长与诸多领导以及各类文化名流、国学大师的合照。当时我的身上直冒冷汗,在国学热的今天,原来孔夫子已经沦落为他们企业不发工资的最佳保安、不吃饭的看门狗,那些大人物,也已经成为他们企业的挡箭牌。这种情况不但没有减少,而且愈演愈烈,这哪是在弘扬中国文化?这分明是利用中华文化中饱私囊,消费我们的中国文化。
全国第一个吟诵与国学实验学校——广州明德广地孔子实验学校,最初学校也是立了户外孔子像,我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喜的是孔夫子终于进校园了,惧的是不应该将孔子像放于户外。我与校董熟悉了之后提出了我的想法,校董欣然接受,在时机成熟时建了孔子堂,终于将夫子移到了遮风避雨的地方。每天早上校董都去上香,初一十五还上贡品,开学典礼,9月28日的释奠礼等等活动都在此举行,我们的孩子得到了教化,夫子也露出了甜蜜的笑容。我们之所以信奉孔夫子,那是因为孔夫子“信而好古、述而不作”集大成将中华文化做了最好的诠释。“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夫子一句话道出了中国文化的根本就是孝悌,孝悌实现的最好的场所,就是我们的家,我们的家就是儒家最好的道场,就是中国人最好的道场。我们去庙去观,非要我们有祭神如神在的那种境界,才有很好的教化作用,否则就仅仅变成了旅游观光。我们的家不一样,正常情况下我们与我们行孝的对象都是活生生的。我们生活在一起,我们的父母可以用他们的言谈举止来教化我们,我们需要教育时我们的父母还可以亲自为我们指点迷津。我们兄弟姐妹住在一起,我们与堂兄弟姐妹住在一个大院,我们与族兄弟姐妹住在一个村,这是完成悌道的最佳道场。像春节、清明、中秋等节日时,我们族人一起到祠堂祭祖,一起吃祠堂大餐,祖先与我们其乐融融。
如今我们很多人离开了父母、离开了田野、离开了乡村,没有了祠堂,孤苦伶仃地上了楼住进了社区,我们孝悌的道场正受到史无前例强烈的冲击。在三十年前,我们向西方学习,向资本主义学习,一切以资本划分人群,这样形成了我们现在的社区,出现很多不理想的地方,我们又向西方学习公民意识。难道我们祖先没有留给我们财富处理这些问题吗?基于此2015年春节,我们才尝试举行了春节大典,共同祭祖,不忘祭祖,努力让社区变成我们的村落。我们的祭祖板上书写着《百家姓》,这是百家人共同信奉我们的祖先,讲求孝悌文化。在这样的想法下,我们一直建议我们的社区开发商,也就是房地产开放商,在建设社区会所时不能只有饮食娱乐设施,最好能够建立百姓祠堂、百姓礼堂。让社区的人们通过在社区百姓祠堂、百姓礼堂共同祭祖,共同举行冠笄之礼,共同举行婚礼,共同举行寿礼,多接触,多交流,用中国的方式让社区的人们增加情感的交流,重温我们村落居住时的感觉,让社区村落化是我们的主张。虽然我们不是同一个族人,但是我们都是百家姓中的人,我们是一家人,我们有共同的文化基因,那就是信奉我们的祖先,我们讲究孝道,我们讲究悌道,我们居住的社区若能实现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如对门。我们是熟人居住在一起,我们不是亲人胜似亲人,那么我们居住的社区是否能够变成符合中国文化的生活乐园。《百家姓》啊《百家姓》,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是否具有更重要的意义。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通过《百家姓》的学习,不仅是在传承姓氏,更要传承我们家族的精神、民族的精神、中华的精神。
接下来的时间放两首歌:
《我们的田野》
管桦词 张文纲曲
我们的田野,美丽的田野,
碧绿的河水,流过无边的稻田,
无边的稻田,好像起伏的海面。
平静的湖中,开满了荷花,
金色的鲤鱼,长的多么肥大,
湖边的芦苇中,藏着成群的野鸭。
风吹着森林,雷一样的轰响,
伐木的工人,请出一棵棵大树,
去建造楼房,去建造矿山和工厂。
森林的背后,有浅蓝色的群山,
在那些山里,有野鹿和山羊,
人们在勘测,那里埋藏着多少宝藏。
高高的天空,雄鹰在飞翔,
好像在守卫,辽阔美丽的土地,
一会儿在草原,一会儿又向森林飞去。
《妈妈的吻》
王付林词、谷建芬曲
在那遥远的小山村小呀小山村
我那亲爱的妈妈已白发鬓鬓
过去的时光难忘怀难忘怀
妈妈曾给我多少吻多少吻
吻干我脸上的泪花
温暖我那幼小的心
妈妈的吻甜蜜的吻
叫我思念到如今
妈妈的吻甜蜜的吻
叫我思念到如今
遥望家乡的小山村小呀小山村
我那可爱的小燕子可回了家门
女儿有个小小心愿小小心愿
再还妈妈一个吻一个吻
吻干她那思儿的泪珠
安抚她那孤独的心
女儿的吻纯洁的吻
愿妈妈得欢欣
女儿的吻纯洁的吻
愿妈妈得欢欣
愿妈妈得欢欣
(声明:以上文稿记录未经泰勒吴老师校对,仅供参考,详细内容以录音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