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讲解5——吴军华:百家人如何讲好百家姓

百家姓讲解5——吴军华:百家人如何讲好百家姓

2016-11-15    56'48''

主播: ww_echo

95 5

介绍:
《百家姓》第五讲 2016-11-11 星期五 请关注正音公众号,获得更多学习信息 昨天再三强调学习《百家姓》是要学习家族信仰乃至中华民族的信仰;传承家族乃至中华民族的精神。 我们不是要做姓氏起源的研究者,在学习过程中参考别人的研究成果和历史记载就可 以了,当然有人愿意从事姓氏的研究工作,成为专家学者,那是个人的选择,但正音 识字读经典系统进行的是普及教育,我们只需要把历史、当代人的研究成果公认的部分 讲述出来,升华成家族、中华精神,传递给孩子们,而不需要搞姓氏研究。 讲述姓氏故事的方法是用追远的方法(从自身往上推),与姓氏研究(从起源开始)也不一样。追远的方法是孔夫子在《论语》中告诉我们的。《学而第一》1.9章“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讲得很清楚,有近及远,一路追上去。接着《论语》用四章讲追远归厚的办法。1.10章“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这是在问与我们最亲近的老师是怎样为人处世的。1.11章“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这是在追自己的父亲,且三年不改父之道。这是在学习父亲的做人做事。1.12章“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这是在追先王的美德。1.13章“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更明白了“不失其亲”与“可宗”之间的关系。民德归厚的方法不是我创造的,是孔夫子说的。我们能做到的是向孔夫子学习,努力做到“信而好古,述而不作”,这已经非常难了。能把古圣先贤的东西讲述出来已经是非常了不起的事了。 这个追源的办法,昨天讲了以后,得到很多师友的认可。这种方法容易建立感情纽带,将家族精神蕴含在实在的血液、情感关系里。这是圣人给与我们的智慧。在实际生活中,对我们影响最大的人,一定是与我们生活在一起的人,离我们越久远的,准确来说,在生活中还能发生作用,是因为我们不断学习的结果。假如我们不相信孔子,不学习孔子,即使是孔子后裔,得到孔子思想也会少很多的。 我们在正音识字读经典这个模块,准备用“百家人讲百家姓”的办法 ,讲述姓氏的故事。我们已经成立了“百家人讲百家姓”自愿小组,呼吁大家主动报名。我们将不按“赵钱孙李”这个次序讲百家姓,而是按照师友们的准备,水准备好了谁就上。可以一个人讲,也可以抱团讲共同的文化。这是学习方法,也是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可以运用。 上次我讲吴氏时,由我讲到了父亲、爷爷、姥姥。我在姥姥上的着墨是比较多的。因为我和她一直生活在一起。我是在大院里长大的(我们说过有村落居住、大院居住、社区居住几种方式),偶尔回家,姥姥一直负责照顾我,对我的影响很大。《论语》为什么讲追老师、父亲、先王,讲追宗,因为这样就可以接续上去。回过头来,做父母的,想要让子孙对我们有更深的印象,就要多与孩子、孙子在一起,否则对我们会有什么印象呢?精神传承就很难谈得上。即时我们不是为了让孩子孙子记住我们,我们也要多跟孩子在一起,让孩子体会真情、血亲,从而推广父慈子孝。另外千万不要忽视和父母在一起,要为子孙树立孝的榜样。这种“慈、孝”落在情感上,才有可能向社会推演。关于如何尽孝,《论语》里面讲述很多 关于孝的教育也很多。在这里重申下如何尽孝如何爱护孩子。 最简单、最低要求就是真心地非常享受的在一起,能做到这一点是非常了不起。 那么首先真心跟父母在一起,在一起时心情很愉悦。这个基础上再讲给父母做点什么。现在很多人很不愿意跟父母在一起,在一起时,并不愉悦,心里很烦躁。烦躁的心理,虽说为父母做了很多,你说你是真心尽孝,这很难说,你的心没到位。 还有就是尽慈,教育孩子。跟孩子在一起也要真心,无限愉悦。看着孩子的成长心里很高兴,好的地方要表扬,不好的要合适引导。这过程是很愉悦的。有些父母跟孩子在一起心没在一起,眼没在孩子身上,心也不在孩子身上,老想着自己的事。身心不到位。 孝慈都要心身俱到。这样子,很容易培养家庭感情纽带。人与人之间,就很有情,有心。情与心是非常重要的。很多人讲孝道讲教育也讲的很好,但就感觉缺少情。再三强调真情。把真情传递出去。 为什么百家姓里用追远的办法,多讲身边人的事,身边人的事讲透了融洽了,追远才有基础,子孙后代才相信我们的祖先。祖先的业主,才在孩子身上发醉,才有精神的传承。 接下来讲泰伯的故事。 泰伯是我们的祖先。 根据不同情况来讲,学过论语的话,可以从论语讲起,论语有篇泰伯第八。孔夫子对泰伯评价非常高,高到没法用语言表达的程度。 这种表达方式,人民知道论语。国学圈里,一直是从论语读起的。孔夫子的评价是:“至德也已矣”,至德也已不得了,后面三个语气词,注意,也已矣,发出的感概,最高的品德了啊,这就是孔夫子认定的一个榜样。泰伯的功绩是三以天下让,多次才把天下让给周文王的父亲,传给武王,建立周朝。讲泰伯是要反复讲,要讲透。 太伯为什么说了不起的品性,首先,这是父亲的一个愿望,父亲喜欢文王这个孙子,泰伯父亲也不会说传给周文王的父亲,要靠子女明白父母的意思。泰伯带着老二伯庸走了。君位才传给文王的父亲季历。泰伯的让,不得了,让出了孝道。这是孝的一个具体体现。 那么,还让出了兄弟的和睦,让出了悌道,如不让,父亲心里不高兴,兄弟之间也不好。处理不好,兄弟之间难免自相残杀。 还让出了天下太平。 让的精神在吴家代代相传。 现实中,兄弟之间多传承让的精神,和和睦睦多了。兄弟相争还是时时有发生。 对整个中华民族有重要意义。 孔夫子最后说“民无德而称焉” 怎么称呼祖先都不过分。这样讲有说服力。孩子会相信。 还有一种从司马迁的史记讲起。在世家第一个是泰伯第一。 第一是很提气的,吴家是第一世家。不服气可以搬出史记来。:) 对孩子也是非常提气的。自信心就来了。 接下来讲泰伯去到现在无锡时做了哪些好事,有什么影响。 第一带去了华夏文明,带去了粮食种子和树木种子,还开凿了人工河流,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条人工开凿的河,称为泰伯河,全长43公里。用于灌溉和交通。 泰伯到吴国带去了文明。到了艰苦的地方,蛮夷之地,数年之间,人民变富。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当地人民非常感谢泰伯的到来。例证是,泰伯去世后,周围的人民无不悲痛欲绝,敬献鲜花,致漫山遍野找不到花草。可见地位有多高。现在很难找到这样的人了。找不到花草,就用麻系在腰间表示哀悼。 到现在为止,民间还流传,当老人去世时,要披麻戴孝,这传统就来自祖先泰伯。泰伯庙,一直保留着,由梅里居住的地方改成。泰伯墓也还在。我去过泰伯庙和墓,还去过泰伯广场。 讲完泰伯故事后提炼家庭精神,那就是让。世代子孙们都要懂得让。 如再愿意讲的话,再往上讲,体系也是很明确的。泰伯是姬姓,可以追到黄帝,是黄帝的后代,黄帝有四位贤淑的妻子,二十五个儿子,德性者十四人,分为十四个族,十二个姓。泰伯是黄帝正妻雷祖大儿子的后裔。 再从黄帝就不好追了。到泰伯是比较清淅。建议大家讲到祖先即可。讲的时候有个重点。 往下讲可讲吴氏历代名人。对孩子很提精神,很自豪,更多学习榜样。 吴家从历史上从时间顺序,或名气上讲。国学圈人讲,第一个是吴道子,是画圣,他不但画得好,主要的是有圣贤之气。孔夫子到底长什么样,能用图像表现的就是吴道子画的。 喜欢打仗军事方面的,是吴起,吴子兵法。 吴广,大家都清楚的。农民起义领袖的讲法有点太低了。准确来讲,是反对暴君统治的第一波人。 对于喜欢文学的有,吴承恩和他的西游记。还可以讲清朝吴敬梓的《儒林外史》 画家有吴昌硕。 实际上人物还很多,分享要抓住重点。 现再把姓氏分享,重复一下脉胳:简单讲姓的字;追远的办法,追到祖先;一定要体现家族的精神。这是大的方向。具体操作,大家八仙过海尽显神通,分享的朋友尽情分享吧。千万不要认为,只是分享自己的家族,也是给今后教学提供样板,不是把姓全部分享完,分享10-20个姓就够了,也不是按顺序来,谁先准备好就先分享。 通过分享,每一个人知道,今后怎么讲家族的历史,家族家风、精神。鼓励老师和家长实际中应用出来,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