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齐物论 03 非彼无我,非我/无所取。是/亦近矣,而/不知/其/所为使。若有真宰,而特/不得其眹zhèn 。可行己信,而不见其形,有情而无形。百骸hái、九窍、六藏 zàng ,赅gāi而存焉,吾/谁与/为亲?汝/皆说yuè之乎?其/有私焉?如是/皆有为臣妾乎?其臣妾/不足以/相治乎?其/递相/为君臣乎?其有/真君存焉!如/求得其情/与/不得,无/益损乎/其真。一/受其成形,不亡以待尽。与物/相刃相靡mí,其行尽如驰/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苶nié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可不哀邪!人谓之不死,奚益!其/形化,其心/与之然,可不谓/大哀乎?人之生也,固/若是/芒乎?其/我独芒,而/人亦有不芒者乎?参考译文: 没有我的对应面就没有我本身,没有我本身就没法呈现我的对应面。这样的认识也就接近于事物的本质,然而却不知道这一切受什么所驱使。仿佛有“真宰”,却又寻不到它的端倪。可以去实践并得到验证,然而却看不见它的形体,真实的存在而又没有反映它的具体形态。 众多的骨节,眼耳口鼻等九个孔窍和心肺肝肾等六脏,全都齐备地存在于我的身体,我跟它们哪一部分最为亲近呢?你对它们都同样喜欢吗?还是对其中某一部分格外偏爱呢?这样,每一部分都只会成为臣妾似的仆属吗?难道臣妾似的仆属就不足以相互支配了吗?还是轮流做为君臣呢?难道又果真有什么“真君”存在其间?无论寻求到它的究竟与否,那都不会对它的真实存在有什么增益和损坏。 人一旦禀承天地之气而形成形体,就不能忘掉自身而等待最后的消亡。他们跟外界环境或相互对立、或相互顺应,他们的行动全都像快马奔驰,没有什么力量能使他们止步,这不是很可悲吗! 他们终身承受役使却看不到自己的成功,一辈子困顿疲劳却不知道自己的归宿,这能不悲哀吗!人们说这种人不会死亡,这又有什么益处!人的形骸逐渐衰竭,人的精神和感情也跟着一块儿衰竭,这能不算是最大的悲哀吗?人生在世,本来就像这样迷昧无知吗?难道只有我才这么迷昧无知,而世人也有不迷昧无知的吗!庄子•齐物论03解读生命存在与意识流注 非彼无我,非我无所取。是亦近矣,而不知其所为使。“非彼无我”,彼就是他。不是他,没有我。“非我无所取”,不是我,抓不住东西。“是亦近矣”,这样差不多吧!这讲的什么话呢?如果翻成白话,只能这样翻。这三句话像是男女讲恋爱写情书用的。庄子到底讲些什么? 庄子告诉我们,心物两者是一个作用。彼就是物,我们现在的生命存在,就是生理身体;非彼,没有它(身体),显不出我的作用。我又是什么?人虽然有个形体活着,如果没有“我”这个灵魂在身体内,则这个身体只是肉架子,一点用都没有。“非我”就“无所取”,你能够这样去了解的话,“是亦近矣”,就差不多了。 如果在宗教哲学立场来比较说明,“日夜相代乎前,而莫知其所萌。已乎!已乎!旦暮得此,其所由以生乎!”这几句就是佛学所讲的:生命的存在是意识的流注,意识流注就是我们的意识、思想,像河流一样的不停地流。从早晨醒来第一个念头,就像河水里那个浪花,东跳西跳,不晓得跳到哪里去了。外表看起来,永远有个我存在这里;实际上,这个我是假的,我们的思想情绪,不过是意识流注而已。那个真的我,却找不到。但是,这个意识的流注也必须要借着物理才行;没有生理和物理,是不能表现出来的。除了人的生命不停地流注外,宇宙的生命也是意识的流注,形成了万象。有关这一点,庄子在后面说得很多,我们在这里仅略做了解。至于他所提到的“非彼无我,非我无所取。是亦近矣”,就是后世禅门临济宗的宾主之说。用西方哲学观点来说,宾主就是主观与客观。主观跟客观是相对的,没有我的主观,也就无所谓客观的环境。庄子说,你能这样去了解就差不多了,还不是完全对,只是差不多而已。“而不知其所为使。”他说为什么说差不多呢?到底是哪里还差一点呢?因为你并没有找出来生命的主宰,因为你不知道“其所为使”,能够使我们思想的,能够使我们身体有感觉的,拨动机关,指挥你动的那个是什么。所以,只能说差不多。主宰是谁 若有真宰,而特不得其眹。可行已信,而不见其形,有情而无形。百骸、九窍、六藏,赅而存焉,吾谁与为亲?汝皆说之乎?其有私焉?如是皆有,为臣妾乎,其臣妾不足以相治乎。其递相为君臣乎,其有真君存焉?如求得其情与不得,无益损乎其真。一受其成形,不亡以待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