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齐物论05(有解读)

庄子齐物论05(有解读)

2024-10-13    27'02''

主播: 爱心永驻🐴

39 1

介绍:
庄子·齐物论 05 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之。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彼是/方生之说/也。虽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是以/圣人/不由/而/照之于天,亦/因是也。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无/彼是乎哉?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shū。枢shū/始/得其/环中,以/应yìnɡ/无穷。是/亦/一/无穷,非/亦/一/无穷也。故曰:莫若/以明。参考译文: 世间的万物非此即彼,自彼看不见此,自此看不见彼。所以彼出自此,此也因乎彼;彼此是相对而成立的。有生即有死,有死即有生;有可即有不可,有不可即有可;有是就有非,有非就有是。所以圣人从不以此来考察事物的本然状态,而是因顺自然的道理。因为此即是彼,彼即是此,所以从此看有是非之分,由彼看也有非之分。事物真的有彼此之分呢,还是真的没有彼此之分呢?只有一个途径能让事物彼此不相对待,这就是大道的枢纽。抓住大道的枢纽也就占据了关键的位置,从而可以顺应事物的自然变化。因为是非的变化无穷无尽,所以不如以明鉴之心来关照事物的实情。庄子•齐物论05解读(二)圣人如何 如何得道 是以圣人不由,而照之于天,亦因是也。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无彼是乎哉?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是亦一无穷,非亦一无穷也。故曰“莫若以明”。 “是以圣人不由,而照之于天,亦因是也。”进一步,庄子又否定了一切,这就是庄子的逻辑。所以说圣人,得道的人,不由自主地不做后天的主张;而是很自然地照之于天。这个天代表形而上的道,以天体天道自然一照。但是,虽然认为自己现在是非都不动,也不管对,也不管不对,也不落空,也不落有,已经得道了;你当心!庄子说“亦因是也”,如果认为你这个就是道,仍然是一个主观,仍然是你自己认定的。 “是亦彼也”,你这个主观的认定,还是属于依他而起。这个彼是外界,因为外界认为你的不对,他才对。“彼亦是也”,他的对,也是因为你的不对他才对。所以,客观主观是相对的。 我们经常听人讲:“我很客观地告诉你”,你说这话已经是主观了,自以为是客观,这就是主观,“是亦彼也,彼亦是也”。所以庄子说,“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所以世界上的思想、观念,各人有各人一套对错。“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无彼是乎哉?”究竟哪个是真正的对呢?哪一个又是真正的不对呢?下面一段,是庄子批评当时的学术思想。 “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偶就是相对。他说真正的道,不是相对而是绝对。既不是空,也不是有;既不是是,也不是非;既不是恶,也不是善。离开了一切的相对以后,可以说得到了“道枢”,就是把握了道的那个中心枢纽了;如果认为这就是得了中观,那就落偏了。换句话说,用庄子的道理来讲,这不过是个道枢,一个机器的中心点而已。不过呢,得了这个道枢有个好处,“枢始得其环中”。环就是一个圆圈,圆的中心点,环中就是枢。 相当于好几年以前,大家玩的那个“呼啦圈”,人站在中间,做一个枢点,摇动那个圈子。这个宇宙也就是这样,生命、万物都是无始无终像一个圆圈,不过圆圈有个中心点,你要把握。把握到这个中心点时,出世入世可以“以应无穷”,因为无始无终。无穷的观念不要搞错了,我们一看到无穷,觉得无量无边,在观念上,一定会尽量地扩大,却忘记了边际正在这里呢!所以,无穷也是无开始,不要忘记了,这个起点就是无始无终。所以庄子的文章说得很妙, “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我们晓得学fo的人拿的念珠,是一百零八颗,而道家是拿一个连环圈,木头做的,两个圈圈连环套在一起,拿在手里玩来玩去的,这个东西就是环中。过去在大陆看到很多道士,手上喜欢带一个风藤,天然的植物,两个圈圈长在一起,是否雕刻的,搞不清楚。 《封shen榜》中就叫作乾坤圈,这个东西就是环中作用。其实,人体也是这么两个环中,这个上半圈(胸部)是一圈,下半圈(腹部)这里也是一圈。 所以有些人传道,给人那么一点,嗯!道在那里,对其中宫,守其环中,即是道也。有没有道理呢?是有它的道理,密宗也用。现在我这样说出来,是因为我认为它无所谓,不是什么秘密,这只是小孩子玩意,没有什么了不起。但在道家和mi宗却认为不得了的。我素来喜欢公开地提,因为这不是道,充其量只是用这么一个方法,使你能够向这个方向钻而已。中宫是什么东西呢?这里头是胃,有两根神经就是了。这有什么道理呢?他是要我们做到心物相忘,人能够真正修养到心物相忘,外境与自我都相忘,才可以归到那个环中的境界。“是亦一无穷,非亦一无穷也。故曰:‘莫若以明’。”这就讲到了学术观念,也等于人生的观念,包括政治哲学、社会哲学、经济哲学,一切都在内。一切的观念理论,就是我们中国的两句老话:“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有理说不到底”。庄子的文字,就是“是亦一无穷,非亦一无穷也”,都是无穷无尽。“故曰:‘莫若以明’。”所以说最好是明道,明道了以后,是非皆明。因此古人有两句诗:“自从三宿空桑后,不见人间有是非。”不三宿空桑,是fo教的戒律。出家人修头陀行,不住庙子,一天到晚在外面行走,房子里面都不住,夜里打坐,就在桑树底下一坐。但是,在同一棵桑树底下不能坐上三个晚上,因为再多坐下去,会对这棵树木有感情,会liu情了。修行人要离开一切情,抛弃了一切的yu望,使自己对于生命不会有拖累,所谓:“离情弃欲,所以绝累也。”所以这两句话就与庄子的观念有相同之处,离情弃欲,抛弃了是非、空有的观念,等等,才可以明这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