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齐物论09(有解读)

庄子齐物论09(有解读)

2024-10-17    49'14''

主播: 爱心永驻🐴

29 2

介绍:
庄子·齐物论 09  夫/道/未始有封,言/未始有常,为是/而/有畛也。请言/其畛:有左有右,有伦有义,有分有辩,有竞有争,此之谓/八德。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六合之内,圣人/论而不议;春秋经世/先王之志,圣人/议而不辩。  故/分也者,有/不分也;辩也者,有/不辩也。曰:“何也?”“圣人/怀之,众人/辩之/以/相示也。故曰:辩也者,有/不见也。”夫/大道不称,大辩不言,大仁不仁,大廉不嗛,大勇不忮zhì。道昭而不道,言辩而不及,仁常而不成,廉清而不信,不然勇忮zhì而不成。五者/圆而几向方矣! 故知/止其所不知,至矣。孰知/不言之辩,不道之道?若有/能知,此之谓/天府。注焉/而/不满,酌焉/而/不竭,而/不知/其所由来,此之谓/葆光。参考译文: 道原本是没有分界的,语言原本是没有定说的,为了争一个“是”字而划出许多的界线,如有左,有右,有伦常,有法度,有分别,有辩论,有竞言,有争持,这是界线的八种表现。天地以外的事,圣人是置而不论的;天地以内的事,圣人只论说而不评议。春秋史实乃是先王治世的记载,圣人只议评而不争辩。天下事理有分别,就有不分别;有辩论,就有不辩论。这是怎么讲呢? 圣人默默体会一切事理,众人则纷纷争辩而竞相夸耀。所以说:凡是争辩,就有见不到的地方。 大道是不可称名的,大辩是不可言说的,大仁是无所偏爱的,大廉是不逊让的,大勇是不伤害的。“道”浅显易知就不是真道,言语争辩就有所不及,仁常拘守一处就不能周遍,正直过分就不真实,意含伤人的勇敢就不能成为真正的勇敢。这五者不要疏忽,那就差不多近于道了。 一个人能止于所不知的境域,就是极点了。谁能知道不用语言的辩论,不用称说的大道呢? 若有能知道,就够得上称为天然的府库,这里无论注入多少都不会满溢,无论倾出多少也不会枯竭,不知道源流来自何处,这就叫做潜藏的光明。庄子•齐物论09解读(三)道的宝库 孰知不言之辩,不道之道?若有能知,此之谓天府。注焉而不满,酌焉而不竭,而不知其所由来,此之谓葆光。 庄子说假使在你的思想理解上,懂了这个道理,一切言语思想到最高处所不能到达的,是“不言之辩”,没得理论,没得文字可讲。“不道之道”,形而上那个道,没有法则,也没有道理可讲。道在哪里?就在平凡,非常平凡,非常现成中。“若有能知”,假使有人能知道了这个,修道方向弄清楚了,“此之谓天府”。“天府”是庄子定的名称,这个天字不是讲天文上的现象的天,而是理念世界的天。这个天府,就是宫殿,代表了道的那个宝库,道的那个渊源。 “注焉而不满,酌焉而不竭,而不知其所由来,此之谓葆光。”你懂了这个道,修养到这个境界“不言之辩”,就无话可说。真是讲做功夫的话,修道、修禅、修佛都是一样。譬如青年人现在最流行瑜伽术的打坐,修道的打坐,修佛的打坐,大家坐起来干什么?坐起来在那里辩论,自己跟自己辩论,哎哟,这个不对吧!这个恐怕不是道吧?这个不大正吧?这个不是功夫吧?这些气脉没有通吧?都是闭着眼睛坐在那里思辨。“不言之辩”,到达了内心没有诤论,所谓无诤的境界,脑子没有思辨,心里就绝对的清净;也不管什么方法,都不管了,“不道之道”,那么你修的道,初步到了,就是庄子讲的“此之谓天府”,已经与道的宝藏接近了,与上天接近了。修养到了这个境界的话,“注焉而不满”,像流水一样,永远把水灌进去也灌不满。所以老子也讲,这个时候才叫作“虚怀若谷”。这个心中空空洞洞,像山谷一样,流水尽管灌,一万年、一亿年的流水灌进去都不满,因为没有底的。“酌焉而不竭”,像流水一样,把水每天挑走一担、一车,永远也舀不完。那就是不增不减。 那么,这个心里的能量、道的能量、身心的能量,是哪里来的呢?无所从来,亦无所去,不知道来源,不知道去处,“而不知其所由来”,这个样子就叫作“葆光”。你们修道,不管你修道家,密宗、禅、瑜伽,你们讲修养的、讲打坐的,能做到这样就对啦。“此之谓葆光”,生命的光明,永远是辉煌,永远是存在。庄子现在传我们这个道很好,不要打坐,不要念咒子,免得一个咒子学来还要花五千块钱,划不来。这个里头没有咒子,万一你要咒子,念他几句,“注焉而不满,酌焉而不竭,而不知其所由来,此之谓葆光”就行了。这是庄子的咒子。庄子“天府”“葆光”这些名词,后来道家经常引用。这个是讲内养之学,每个人内在的修养,也就是修道了。下面讲外用之学,就是仁道。
上一期: 104,千家诗寓意
下一期: 庄子齐物论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