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养生主02及解说

庄子养生主02及解说

2024-10-29    26'13''

主播: 爱心永驻🐴

28 0

介绍:
庄子·养生主 02  公文轩/见右师/而/惊曰:“是/何人也?恶乎/介也?天与?其人与?”曰:“天也,非人也。天之生是/使独也,人之貌/有与也。以是/知其天也,非人也。”  泽雉zhì/十步一啄,百步一饮,不蕲qí/畜乎樊中。神虽王wàng,不善也。  老聃死,秦佚yì/吊之,三号háo而出。弟子曰:“非/夫子之友邪?”曰:“然。”“然则/吊焉若此/可乎?”曰:“然。始也/吾以为其人也,而今非也。向/吾/入而吊焉,有/老者/哭之,如/哭其子;少者/哭之,如/哭其母。彼其/所以/会之,必有/不蕲言/而/言,不蕲哭/而/哭者。是/遁天倍情,忘其所受,古者/谓/之/遁天之刑。适来,夫子时也;适去,夫子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古者/谓/是/帝之县xuán解。”  指 zhī 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参考译文: 公文轩看见右师惊奇地说:“这是什么人?怎么只有一只脚呢?是生下来就这样,还是人为才这样?”他〔自言自语〕说:“生下来就这样,并不是人为才这样的。天生下来就只有一只脚,人的形貌是天赋予的。所以知道是天生的,而不是人为的。” 水泽里的野鸡走十步才啄到一口食,走百步才饮到一口水,可是它并不祈求被养在笼子里。〔养在笼子里〕神态虽然旺盛,但它并不自在。 老聃死了,秦失去吊丧,号了三声就出来了。弟子问说:“他不是你的朋友吗?” 回说:“是的。” 问说:“那么这样子吊唁,可以吗?” 秦失说:“可以的。原先,我以为他是至人,现在才知道并不是。刚才我进去吊唁的时候,看见有老年人哭他,如同哭自己的儿子一样;有少年人哭他,如同哭自己的母亲一样。老少哭他这样悲伤,一定是〔情感执着〕不必哭诉而哭诉。这是逃避自然违背实情,忘掉了我们所禀赋的生命长短,古时候称这为逃避自然的刑法。正该来时,老聃应时而生;正该去时,老聃顺理而死。安心适时而顺应变化,哀乐的情绪便不能侵入心中,古时候把这叫做解除倒悬。” 烛薪的燃烧是有穷尽的,火却传续下去,没有穷尽的时候。 换句话说,得道的人,生死也不入于胸中,生死是一体了,活着是张开眼睛做梦,死了是闭起眼睛做梦,反正是在梦中游戏。结果呢!你们跟他学道,动了真感情,他死了以后,你们那么大哭、大叫、大闹的,可见你们没有得道。换句话说,老子没有把你们教好。所以秦失认为老子不是人,违反天然,“是遁天倍情”,这个天,不是普通的天,是违反形而上道。人的感情有喜怒哀乐,不错啊!很自然就有,可是一定要哭得像唱歌一样大声,把喉咙哭哑了,才叫伤心吗?他说这个感情已经作假了,不是真感情。“忘其所受”,忘记了生命的本来。生命的本来是什么?“积聚皆消散,崇高必堕落,合会终别离,有命咸归死。”能积聚拢来,必定会有散开;到了最高处,必定要掉下来;有相会就有别离;有活着的时候,自然有归宿的一天,这是必然的道理。所以,“生者寄也,死者归也”。生命的本性动一动,自然就有静一静的道理。“古者谓之遁天之刑”,他说,人啊,对于生死看不开,违反自然,在庄子的观念中,这是逃避天刑。人有生必有死,有合会终有别离,就是这个道理。 适来,夫子时也;适去,夫子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古者谓是帝之县解。 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 他说一个人生来,活在这个世界上,顺应这个生命自然之势来的,到了要死的时候,也是顺着自然的规律而去的。所以,老子也提到“物壮则老”,一个东西壮盛到极点,自然要衰老。“老则不道”,人老了,这个生命就结束了,另一个新的生命要开始了。换句话说,真正的生命不在于现状,现状有生死,我们那个能生能死的那个东西,不在肉体的生死上,所以我们要看通生死。 “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这才是最高的修养。 《养生主》最后的结论,重点在这一句,把生命的道理看通了,“安时”,随时随地心安理得。“而处顺”,即使人生除死无大事,把生死的问题看空了,看自然了,“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自己不被后天的感情所扰乱了。哀乐不入于衷,这个“衷”是内心,内心不被哀乐所困扰。 “古者谓是帝之县解”,中国古代的文化,一个道字,一个天字,一个帝字,有各种解释。“帝”代表宗教性的上天的主宰,也代表哲学性的形而上的一个本体、本来。这个帝字,不要当作真的有个有形的“帝”解释,不过这样解释也可以,就是有一个生命的主宰。“县解”这个“县”就是“悬”字。这个形而上的生命主宰,无法用世间的学问、世间的文字、语言来解释,要最高的智慧去理解。理解了这个道理啊,就了了生死了。无尽相传的薪火 了了生死以后,“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庄子这里用的这个“指”,人们争论得很厉害,为什么用这个指头的指?这个指是代表肉体,有人解释这个指头的指就是宗旨的“旨”。换句话说,我们真正的生命就像火柴一样,把它点燃了,这个火传到蜡烛上去。火柴烧完了,火柴的外在形象没有了,蜡烛接续那个光明,这一点光永远传接下去,所以叫“薪尽火传”。火柴烧完了,但光辉永远绵延不断,“不知其尽也”,精神的生命永远是亮的,而且无穷无尽。 庄子用这个方法来讲,表达道家的思想同佛家、儒家的思想一样。我们一个人的肉体生死是现象,生灭生死是现象的两极。我们生命的根本,不在这个生死的现象上,那个能生能死的生命的光辉,是永远不生不灭,无尽无休的。我们了解了这个道理,就对身体的死亡,以及生死之间,看得非常解脱,非常轻松,非常自在。因此,哀乐也就不入于胸中了。 现在这三个故事讲完了,我们再回转来看看。《养生主》第一个故事,庖丁解牛,叫我们对于人生的态度,要造诣到解脱现象,如庖丁的杀牛一样。虽然如此,做人做事还是要处处谨慎小心。跟着第二个故事说明,人活着,应有超然不可拔而独立的人格,不受外貌、外形、外境界的影响。残疾的人不需自卑,用右师为例,说明一只脚的人,还要顶天立地活在世界上,天上天下,唯我独尊,绝不受外界的影响。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自卑感,任何的英雄都有自卑感,受不了环境的刺激,环境的打击,自卑感自然就产生了。所以,一个人非常傲慢,往往就是因为他自卑感太重。自卑感太重,自然就傲慢,因为那个傲慢,是对于自卑的防御,生怕别人看不起我,所以自己要端出那个架子来。如果没有自卑感的话,就很天然,你看得起我,我还是我,看不起我,我还是我,我就是我,我就是那个样子。你看得起我也好,看不起我也好,他说一切都很自然的,就是这个道理。 到达这个境界,真的认识了自我,顶天立地,古往今来,无非一个我。因此活着时,能够看破了生死,在年老病苦,生死来去的时候,就无所恐惧,很自然地接受一切。换句话说,对于生死也不自卑。我们为什么怕死?自卑,觉得死了不晓得到哪里去。庄子告诉我们,死了没有到哪里去,我的那个能生死的生命,永恒常在,薪尽火传,精神的生命永远是光辉的,永远是亮着的,“不知其尽也”,是无穷无尽的。